《江边“老男孩”的“152024密码“》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
朱晶晶
2025-07-18 20:40:00  

大家现在看到的位于镇江新金江社区长江岸线以北的一片芦苇荡,是不是觉得这里很像是网红拍照打卡点呢?并不是,这里曾经上演着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惊魂瞬间。

那是一个雨天,“咔嚓!”一声脆响,一根锋利的芦苇杆狠狠划过周忠亮的脸。59岁的老周感到一阵剧痛,鲜血顿时从鼻梁间涌了出来。雨水和血水混在了一起,他胡乱地抹了把脸,继续向前追逐一个“不速之客”——前面那个黑影,正抱着渔具在这片芦苇荡里仓皇逃窜。

“站住!这里不能捕鱼!”老周的吼声惊起了一群飞鸟。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淤泥,突然,身子猛地向前扑去,像当年撒网那样张开双臂……这不是警匪片的拍摄现场,而是发生在2022年9月镇江长江岸线真实的一幕。

我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记者朱晶晶,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镇江市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护渔队的故事,一群用生命守护母亲河的“老男孩”。3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时,就听说他们身上藏着一组特殊的“数字密码”——152024,我问他们这串密码代表着什么?他们憨厚地笑着不说话,直到我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老周告诉我,护渔队一共有9名队员,平均年龄56岁。润州区沿江滩涂密布、涉渔风险大,他们每天巡护江岸线的长度是31.5公里。

老周打趣地说:“我们的电动车,比谁都熟悉长江的每道弯,每天来回两趟就彻底‘罢工’了,半年都得换一次电瓶。”只要哪里有偷捕的影子,这群“老男孩”立马化身“闪电侠”,骑着小电驴奔赴现场。

其实,这些护渔队员们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老周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一网下去,刀鱼能打好几百斤!才几毛钱一斤。可渐渐地,眼看着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老百姓已经吃不起家门口的刀鱼了。

老周攥着拳头说:“看着长江‘生病’了,我们比谁都心疼!”直到“十年禁渔”政策落地,2019年12月,润州区退捕作业也随之画上了句号。58本渔业捕捞证全部注销,3000多名渔民集体上岸。这群在长江上讨了大半辈子生活的汉子,尽管舍不得,却毅然放下了渔网。

2021年,和平路街道要组建镇江首支专业护渔队。老周常常在梦中见到小时候长江的模样,那时水真清啊,那时鱼真多啊……怀着这份念想,他和伙伴们报名了考试。通过层层考核,正式从“捕鱼人”变身成了“护渔人”。但转型之路满是荆棘!面对熟人偷捕,他们被指着鼻子骂“断人财路”;有人趁着夜色偷放地笼,和他们打起了24小时“游击战”……尽管困难重重,但队员们铁了心:“长江是我们的根,再难也要守!”

如今,质疑声变成了理解和尊重。偷捕行为越来越少,长江生态越来越好。去年3月的一天,护渔队在巡江时,突然发现江面又有“不速之客”来访——这一次,不是偷捕者,而是一群嬉戏的江豚!

老周还告诉我,前不久,长江一级通江支流——镇江运粮河出现了刀鱼畅游的身影!从“濒危”到“复苏”,从“罕见”到“常见”,“水中精灵们”离我们越来越近。老周说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闪着光,笑得像个孩子。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护渔队“152024密码”的意义:15秒接听电话的迅速、20分钟到达现场的担当、24小时守护的深情,换来了“水中精灵们”生生不息的跃动。

这支护渔队的故事是镇江万千生态“守卫者”的缩影。守护长江,不仅是职责,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深情。从捕鱼人到护渔人,从长江生态破坏者到生态环境守护者,这群“老男孩”与长江的故事,不是结束,而是新生!

我作为一名记者,长江岸线的日升月落、潮起潮平,江水中的每一次涟漪、岸边的每一抹新绿,都化为我文字里的温度与视频中的光影。这些承载着长江故事的报道,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阔,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们要让更多人看见护渔队“老男孩”的坚守,看见江豚嬉戏、刀鱼畅游的生机,看见长江从“生病”到“康复”的蜕变。

这份职业也让我深深懂得,每一次提笔、每一次按下镜头,都是对绿水青山最真挚的告白,都是在为长江的明天、为生态文明的未来,汇聚起一份份温暖而持久的力量。看,越来越多人正挽起袖子,让点点微光汇成星河,用平凡坚守点亮希望。这,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