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九年乡村“筑巢记”:我被他们眼中的星星照亮》
新华日报社
刘霞
2025-07-18 17:10:00  

我是刘霞,新华日报一名普通记者,我还有一个身份,公益栏目的创办者,“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公益项目的发起人。2017年起,每年暑假,我和我的队友们从南京走向贵州的深山、云南的峡谷、青海的高原、甘肃的沙漠……在九年为乡村孩子“筑巢”的路上,我却一次次被那些本应“被照亮”的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星,温暖了、点亮了、重塑了。

这一切,始于一颗小小的种子,却长成了一条星河。

在2004年的一个社区采访中,一个怯生生的男孩对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吃一次麦当劳。”那个瞬间,孩子的眼神像一根针扎进我心里。随后,因为这篇报道电话被打爆的早晨,那个孩子捧着汉堡羞涩的笑脸,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记者笔尖的重量。它不仅能记录,还能点燃微小的善意。

2015年底,“世纪寒潮”侵袭。在南京街头,10岁女孩王希瑶为环卫工曹师傅送去一只保温杯,只愿他在寒风中能喝上一口热水。这个孩子纯粹的善意,像一颗火种。我在刚上线的交汇点客户端发起“水滴公益”栏目,寓意“聚水成川”。我们倡议南京小学生募集保温杯。两千多只带着“爱心小贴纸”的崭新保温杯送到了环卫工人手中。一位工友在捐赠现场哽咽:“孩子们的心,暖了我们的心。”那一刻,我明白了,善意会传递,微光能汇聚。

同是那个冬天,拉萨阿朗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风雪中拆开来自江苏的“爱的包裹”。我们首创了“精准认捐”:公布孩子性别、身高、体重,读者一对一寄送八成新以上、饱含心意的包裹。当一个藏族男孩高举一个大大的包裹向镜头微笑,我懂得了,公益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心与心的平等连接。

“水滴公益”汇集的涓涓细流,逐渐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为乡村孩子“筑巢”。2017年,“乡村校园改造计划”诞生。它的核心,不仅是修缮校舍,也是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城乡,连接人心。

第一次踏上宁夏小坡小学的土地,简陋的条件冲击着同行的城市家庭。旱厕气味浓重、没有网络、无法洗澡。更深的冲击发生在一次班会课上。我问南京的孩子:“小坡的同学有什么优点?”小手林立:“勤奋、专注、友爱、尊重师长!”我问小坡的孩子:“南京同学呢?”他们思索后认真回答:“幽默、知识丰富、多才多艺!”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不是单向的施助者。在为他们“筑巢”的尘土里,我们也在修补自己精神的缝隙。

这样的“点亮”,在九年的筑巢路上,不断闪烁:

在云南塔城,我们为塔城完小新建乒乓球馆。南京女孩吴雨羲去傈僳族女孩斯那央增家做客,小主人请她吃家里树上结的杏子,细心地用纸巾擦去上面的水珠后才羞涩地递给雨羲。这个细微的动作,让这位城市孩子第一次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情。雨羲后来在分享中说:“很感动。”我看到了孩子们跨越山海的友谊。

栀子花香,在孩子们手中魔术般化为强大的力量。为湖南鹏程完小修缮漏雨的屋顶,改造资金中一部分源于南京千名小志愿者街头义卖浦口响堂村的栀子花。孩子们在街头阳光下认真义卖的身影,他们那份为远方伙伴付出的热忱,是另一片璀璨的星河。

在青海田家寨小学,我们要改造一所还在使用旱厕的学校,工程量很大。37个家庭组成的75人团队,吃住在校。爸爸们轮值挥舞大铁锅炒菜,汗湿衣背;工程组的爸爸们铺地砖、安装太阳能;妈妈们带着孩子们上课、布置图书角。这就是我们坚持九年的“众筹模式”——所有工作共同承担,所有费用AA制。当排污管网铺好,孩子们告别旱厕;当太阳能热水器流出热乎乎的洗澡水;当直饮机涌出甘泉……所有志愿者感受到纯粹付出后的满足。

9年9所学校,宁夏小坡、贵州瑶光、四川心星、甘肃长城、湖南鹏程、云南塔城、青海田家寨,150余万善款,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数字是冰冷的,故事是滚烫的。

我看到老姚,一个普通的父亲,从最初的参与者,变成活动的创意策划者。他说:“原本想带孩子体验,现在成了我自己最热爱的事。”我看到苹果老师,发挥职业优势“义卖”课程,将所得数万元投入校园改造。她说,这让她感受到“简单、干净、朴实”的快乐。我看到盐城教师费春城,带动学生捐书、卖花,让公益的种子在校园里发芽。我看到阿桂,持续资助大山里的女孩小玉,当得知小玉立志做一名好护士时,那份欣慰,何尝不是小玉坚韧的生命之光对他的回馈?

这些一路同行的伙伴,他们眼中因付出而闪烁的光芒,因信任而凝聚的力量,共同构成了这片照亮彼此的浩瀚星河。

九年来,我带着读者和志愿者,试图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一盏灯,撑起一片屋檐。然而,我筑起的,何尝不是自己灵魂的栖息地?那些乡村孩子眼中的纯真、坚韧和对爱的渴望,像黑夜中最亮的星星。他们告诉我:所谓公益,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点亮。

当云南塔城完小的烟花在深山的夜空中绚烂绽放,一个女孩的声音在我耳边说:“阿姨,你们明年还来吗?”

会的。只要那些星星还在闪烁,我们就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