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看见中国》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何山
2025-07-18 16:11:00  

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何山。

这是位于青藏边境的一条宽约1米的小溪,背后是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山,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溪流,名叫长江。

藏族向导告诉我,即使是藏族人也很少来过真正的长江源,这里是他们的图腾。能亲自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是记者这份职业带给我的荣光。去年5月23日,我们策划推出了大型融媒报道《小水滴长江川流日记》,它记录了一滴长江水从格拉丹东雪山到崇明岛入海口31天的经历与见闻。

可能你有疑问,你怎么知道是31天?这是我们创新设置的议题。并且成功推动长江流域管理机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2024年5月下旬长江沿线所有水文站的水情信息,进行流量测验及模型演练,首次得出一滴长江水川流入海共需约31天的权威结论。从此,江水入海有了标准时长。

第1天,跳进沱沱河的小水滴在青海唐古拉山镇看见了繁忙的青藏公路。今年71岁的慕瑞峰和69岁的慕晓峰,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后代。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这是旧西藏的路的真实写照。1954年5月11日,中央委派慕生忠带领着1220名军民,用铁锹和镢头开始修建青藏公路。9月4日,大军来到了沱沱河。

【慕晓峰录音:发水了,过不去,我爸是第一个跳到水里指挥,真的是刺骨寒冰的水啊,上来我爸腿肿得鞋根本都穿不上了。】

更大的难题还在前方。向南约200公里,是号称“鹰都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口。

那里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别说修路,走上几步都很费力。但在慕生忠和修路大军脚下,没有困难不可翻越。

仅用了7个月零四天,1954年12月15日,青藏公路就修通了,不仅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也铸就了不朽的“两路精神”。

唐古拉山口,我只能一步步挪,但他们,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班——青藏公路安多养护段109养护道班,每天都要步行十几公里疏堵保畅。

采访结束,我的双脚已经变成这样,沾地就疼。可道班的工人一辈子甚至是几代人都在这里,有的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伴着小水滴的脚步,我们继续向前。在第6天,我们看到了鱼儿回家。这个头尖尖的、巴掌大的小鱼,名叫岩原鲤,“老家”在金沙江,但曾经因为人们的口腹之欲濒临灭绝。

2021年1月1日起,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随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赤水河,为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建了一个“新家”。这一排排透明容器里,鱼苗们正在慢慢长大,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流,岩原鲤们回到了熟悉的“老家”。

到第14天,我们和小水滴先后经过了这6座大型水电站,上演了一滴水可以发6次电奇观。这些电站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源源不断地为美丽中国赋能。

第17天,我和小水滴看到了绿色发展的巨大价值。

这里是“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湖北宜昌,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湖北兴发集团带头封堵所有直排长江的污水管,积极推进传统化工企业升级转型。

这瓶黑色晶体,是他们新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黑磷,从以前按吨卖,到现在按克卖,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就这样,跟随小水滴的脚步,我和同事们行程4万多公里,走完了长江干流沿线十一个省区市。我们还使用AI视频技术生成了31张动态日记海报和可交互体验的H5页面,让数千万网友感受到万里长江的动人图景。

一滴水,看见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青绿底色,也看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水乡兴化,5000年前,先民就用河泥堆积成垛田,垛上种植。这是垛田独有的积肥方式——罱泥,就是用这种叫罱子的工具把河中的淤泥捞上船,再垛上垛田,这罱子2米多长,30多斤重,我是很难坚持,但村民老杨还在坚持用这个,他说这样比吸土机吸的泥更柔软,垛田会更有营养。

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2023年开始,我们联合全国18家县融,共同推出系列报道《稼穑》,从长江边出发,走遍中国22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现它们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生动实践。

看长江就是看中国。一滴长江水,也在助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江海联运,攀枝花钢铁的3.8万吨钢轨沿着小水滴的足迹出海,铺起了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项目,它将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通行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40分钟。

2023年10月2日上午,我和印尼前总统佐科先生等一起踏上首发的列车。在3.8万吨攀钢铸就的钢轨上,我的声音通过全国104家交通广播和新媒体端同步播出。这场全国主流媒体所做的唯一一场现场直播,获得了第34届中国新闻奖。

水,利万物而不争,而万物莫能与其争。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既澎湃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孕育了令人骄傲的中华文明,更传递出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一滴水足以观沧海,在新时代新潮流的风口浪尖,作为记者,我将继续勇立潮头,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