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荒”迎“光”—— 徐马荒的生态蝶变路》
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朱琦景
2025-07-17 16:23:00  

28年,于岁月长河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徐圩村的老书记邵茂同来说,他却用28年的坚守与奋斗,在徐马荒,把美丽富饶、生态和谐、产业兴旺的梦变成了现实。而我和我的同事,也有幸记录并见证了徐马荒破“荒”迎“光”的蝶变之旅。

2021年,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开始学习剪辑视频,做宣传片的脚本,策划短视频,尝试着从“大屏”走向“小屏”。也正是在这一年,我从前辈记者手中,接过了报导徐圩村在新时代蝶变振兴的接力棒。

想到要采访这样一位在基层摸爬滚打奋斗了几十年,硬是把一个贫困村落后村发展成为先进村、示范村的老典型,我的内心十分忐忑。但见到邵书记的那一刻,我的顾虑全都打消了。他笑着对我说:“你们做记者的都有一副‘铁脚板’,走,我带你转转。”

夏日的骄阳蒸腾着暑气,但比天儿更热的,是我身旁这位年近六旬老书记的热情。一个上午,他像是一位父亲,满脸骄傲地向我介绍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直到走到当年的旧鱼塘,我才问出第一个问题:“您刚上任就要收回鱼塘,这不是砸人饭碗吗,您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呀!”邵书记叹了口气,苦笑道:“那真是一场硬仗啊!”

“徐马荒徐马荒,人穷志短心发慌,空有水乡好风光,还是穷得响叮当。”这是很早以前在徐圩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那时候的徐圩村河汊纵横阻隔交通,田地抛荒难有收成,人心涣散没有奔头,村民们看不到一星半点的希望。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村民们发现挖鱼塘搞养殖能挣钱,于是便盯上了徐圩村的生态湿地——徐马荒。这里林水相依、蒲草葳蕤,千百年来都保持着原始的模样。可为了搞养殖,村民们扛起大锹、肩挑扁担,插草为标,划地成塘。很快,偌大的生态湿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方方鱼塘,一座座棚舍。

这一切邵茂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摆脱贫困不能断了后路,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为了改变现状,更为了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1999年,邵茂同毅然决然抛下自家的生意,回到徐圩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收回鱼塘、恢复湿地,但这第一步便难如登天!

原因很简单,人在利益面前都是不愿意让步的。于是邵茂同苦口婆心,一家一家登门拜访,耐心劝说,闭门羹吃了一碗又一碗,冷面孔见了一张又一张,有的甚至是恶语相向。可他并不灰心,他从自家的亲戚谈起,从养殖失败的谈起;他给乡亲们算眼前账、算未来账、算生态账……整整3年,在他的努力下,徐圩村终于收回了大大小小100多个塘口,打通、平毁垛岸塘埂、畅通水源,最终还原了6000亩核心保护区湿地原始风貌。

“鱼塘收回来了,湿地也恢复了,当时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呢?”我追问到。说话间,邵书记带着我来到了徐圩村发展规划图前,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岁月。

2000年,他把收回的土地重新整合,引入能人开办规模农场,村民把土地流转了,既得了租金,还进入农场工作,多挣一份工资,这些在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举措,邵茂同带领村民在20年前就已经办到了。

解决了村民的收入问题,邵茂同又开出了第二剂良方——发展乡村旅游。他招来客商成立旅游公司,引入专业团队打造徐马荒湿地公园,让村民们又吃上了生态旅游的饭。

如今的徐圩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省特色田园乡村、省生态文明示范村;当年的徐马荒,早已破除了产业单一之荒,环境破坏之荒,迎着乡村振兴之光、生态宜居之光,步履不停、逐光而行!

前不久,我又一次去到了徐圩村,采访了退休后的邵茂同,他依然在忙碌着。“这里我们要做电商直播基地”、“那边儿规划了房车露营地”、“小朱,你看,前面这一排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那一天邵书记动情地说,习总书记说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条生态振兴路,我们徐马荒二十多年前开始走,二十多年来坚持走,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走!

邵茂同的奋斗还在继续,徐马荒的蝶变仍在进行。邂逅徐马荒、遇见邵茂同是我作为新闻人的幸运,老书记和徐马荒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得要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新闻工作者。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地、勇敢地破除本领恐慌之荒、职业转型之荒,迎着热爱的光,奔赴下一个新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