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
靖江市融媒体中心
谢菀桐
2025-07-17 16:20:00  

我是靖江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谢菀桐,其实,在工作中,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江苏省“金牌宣讲员”。从拿起话筒的第一天,“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就是我的初心。工作12年来,我采访的每一个鲜活故事,都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注脚。

我的故事,从一棵榉树讲起,这位老人叫朱根勋,现如今已90多岁高龄了。在他家中有一个用榉木做的书橱,虽不名贵,却是朱家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什么呢?很多年前,朱家的小院儿里一棵榉树拔地而起十多米高,一人环抱尚不能足。朱家的小儿子根勋也记不清,这棵树究竟是爷爷曾祖还是更小的时间种下的。但是他记得父亲告诉他说:像咱家这棵树村里没有第二棵,你要好好读书好好成材!1949年4月中下旬,百万雄师在长江北岸集结集结,支前队伍浩浩荡荡,却被宽七八米的竖心港拦住了,大家搬来的门板只能做桥板,但是要让解放军的载重卡车从这里安全经过,就必须在桥墩上垫上足够坚实的桥枕。父亲二话不说,砍了老榉树。那年,为支援前线,被穷苦家庭视作珍宝的榉树,一夜之间,纷纷倒下。

就这样,2021年,我将《一棵榉树》的故事讲到了江苏省第三届红色故事大赛的决赛现场。赛后,我又将它带到乐靖江的各中小学校。在我的宣讲中,孩子们记住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一刻,历史上“东线第一帆”距离他们并不遥远。

周银海、杨根思、刘国钧……这些年来,我始终铭记:要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当然,在我的宣讲里,还有敢为善为的为民情怀。那是一片花海!

十一年前,我在生祠镇利珠村寻访革命烈士浦骊珠,当地百姓却无心追忆过往,为什么呢?他们正为没田种而烦忧。随后,我见到了“草帽书记”冷红明。原来,红色利珠早已负债累累,不破不立,他打算进行“铲板式”流转,该种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作物。这在靖江史无前例。

这也是故事的开头,之后,我用五年的时间写完了后续,在我的镜头了,我见证乐彩叶枫、大马士革玫瑰等一个个高效设施农业入驻利珠,拿着土地流转费的老百姓又高兴地走进大棚。

当利珠村完成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我的宣讲稿《一片丹心为民》也记录了所有发展。在江苏省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比赛中,在一次又一次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宣讲的活动里,我都说过这样一句话:烈士浦骊珠为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是他的信仰。而村支书冷红明强村富民就是他的信仰。在他们身上,都跳动着同一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赤诚丹心。

实干担当的为民故事仍在续写,新的故事也已展开。那是一株红芽,它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香沙芋被靖江人称作“红芽”,我与它的故事,散落于大大小小的田埂间,经年累月,它在我的笔下,拼出了新的模样:2012年,它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015年,靖江香沙芋产销协会成立,开启乐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之路;2016年,我认识了一位上海回来的农学博士,他立志把论文写在香沙芋生长的土地上;转眼来到了2023年,脱毒种苗培育成功,科技加持下的香沙芋品质始终如一。

也是在那年,《乡村振兴“红芽”红》在江苏省“百姓名嘴”大赛中一举夺魁。这一株红芽,见证了靖江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农业振兴之路;而我宣讲的这一篇“红芽”,也成为激励靖江新农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号角。

曾有人问我:理论宣讲讲什么?当我践行“四力”,在一棵榉树中我看到了军民鱼水之情,在一片丹心里我见证了为民初心,在一株红芽上我感受到了振兴伟力。此刻,我有了答案: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未来,我希望继续做一只百灵鸟,以声音做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