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射阳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郭静。今天,我想请大家透过我的镜头,触摸一些滚烫的故事。故事里藏着新疆荒漠滚烫的沙砾;沾着南疆热土炽烈的阳光;凝着西藏雪域高原刺骨的寒霜。
2018年,射阳县双拥办牵头,我们踏上了“走边防看亲人”的征程。
我们从黄海之滨出发!
新疆·挺立的沙枣树
2021年6月,汽车在戈壁颠簸,仿佛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颠出来。车窗外,风沙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随处可见的沙枣树,像一把把撑开的、饱经风霜的巨伞,扎根在贫瘠沙土里,刺破了荒芜。我们到达中哈边境时,远山披雪。由于通往哨所的路无法通车,我们只能徒步前行。几乎是手脚并用,我们小心翼翼地攀过最后一道的陡坡。
在海拔3500米的边防哨所,我见到了射阳海河镇的子弟兵——张宏。高原的紫外线和凛冽的风雪,把他的皮肤刻画得粗糙而黝黑。他向我们讲述着边防生活的艰辛与坚守,讲述着零下30℃的严寒,讲述着漫长的巡逻路。那是深冬一次例行巡逻,张宏遭遇了哈方军人试探性地逼近边境线。独自一人,没有武器,没有后援,他比划着界碑上那枚熟悉的国徽,指着脚下这片浸染了无数先辈鲜血的土地,用最原始、最坚决的肢体语言告诉对方:“这里是中国!”近二十分钟的对峙,语言不通,张宏用眼神和意志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直到对方终于退去那一刻,他才察觉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我问他:“当时怕吗?”他眼神无比坚定,他说:“树怕风就扎不稳根,人怕死就守不住门。”这句话,像一颗石子,重重地砸在我的心上。也让我明白:英雄,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了,依然选择挺身而出。
告别时,张宏眼角泛起了红,他用力地敬了一个军礼。2010年、年仅19岁的他来到这里,扎根边疆十多年。张宏就像那迎风而立的沙枣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用青春诠释着什么叫“守土有责”。
南疆·永恒的守望
2023年7月,南山烈士陵园,距中越边境仅9.9公里,位于广西凭祥市境内。陵园里,苍松翠柏环绕,肃穆得让人窒息。青石碑前,我们肃立,凝望着那些年轻而永恒的名字。20世纪80年代,为了国家领土完整,为了边境安宁,射阳籍战士徐华、王良龙,把他们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这里。
我们轻轻擦拭墓碑,撒了一抔射阳土,敬了一杯家乡水。这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深处英雄的低语,这一刻,我们仿佛和英雄对话,这一刻,我们像是接英雄回家!
西藏·高原的回响
2024年底,西藏,日喀则。“高原戍边模范营”岗巴营就在这里,这里与三个国家接壤,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刮着8级以上大风,4700米海拔在这里只是起点。“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这就是他们的战场。还没到目的地,慰问小组的好几位成员就开始呼吸急促,高原反应来得猝不及防。然而,边防官兵却笑称自己生活在祖国最美的风景线上。
射阳籍新兵董振权,刚来时整夜整夜睡不着,看着窗外漫天飞雪,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是班长一遍遍讲述岗巴营的历史,是家人们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请你安心地叮嘱,让他渐渐明白:“人活一世,总要趁着年轻,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把孩子们给戍边战士的手写信、彩笔画转交给他时,董振权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分别时,他回赠给我们一捧珍贵的礼物。看起来像苹果,但个小,皮厚,异常的甜美。董振权说,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山红。是啊,明媚,热烈!就像雪域高原的战士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依然坚韧不拔的意志,充满着蓬勃向上的希望!那天晚上,我们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一条更新:“感谢与感恩”。短短五个字,却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也照亮了那片高原,让我们深感不虚此行。
这几年,我们的行程超过三万多公里,记录着边防战士的坚守与奉献。我突然懂得:双拥不是宏大的叙事,不是冰冷的口号,它是一份心与心的对话,是家与国的深情凝望。
有人问我:“记者的镜头能装下多远?”我想起战士们拿到家乡菊花茶时,那满足的笑脸,说想家的时候就喝一口;想起张宏那句“树怕风就扎不稳根,人怕死就守不住门”;想起烈士陵园里洒下的那一抔家乡土、一杯故乡水;想起那一捧名叫“山红”的果……镜头或许有界,但爱和敬意,可以跨越山海。
我是记者郭静,我依旧在路上,追逐着那些鲜活而热烈的,那些最可爱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