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丨你的足迹:9个没有名字的人》
赣榆区融媒体中心
韩冰
2025-07-17 16:02:00  

在这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中的照片里,在大家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番号旗旁,有一面大家可能不怎么熟悉的“青口十八勇士”的荣誉战旗。他们中九人有名字,九人没有名字。

今年清明节前我带着寻找青口十八勇士的名字、追溯115师及其后续部队38军与赣榆关联的任务,踏上了去往河北保定的采访之路。说实话,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内心是有压力的:这个主题太大,名字太难找,我能拿的准,领会的了吗?可一个革命老区年轻记者身体里面的红色DNA,动了!

那就边赶路边做功课吧:高举“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的是第38集团军112师,前身部队是115师,而在全民族抗战时期,长期驻防我的家乡的就是八路军第115师的教导2旅,赣榆曾有上万名子弟加入这支部队,跟随其后续部队南征北战,有数百人牺牲于战场。

第一站112师军史馆准没错。果然在展馆里面看到了部队驻防赣榆的珍贵画面,我们惊喜找到了一张青口大捷时,赣榆城门的照片,填补了赣榆古城的历史空白。更意外的是,讲解员说保定有个“青口十八勇士连”至今仍在!从小听着勇士故事长大的我,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支传承英雄精神的连队存在,激动与诧异交织,我们立刻马不停蹄赶往连队。在连史馆里,指导员向我讲述了这支源于平江起义的红军连队的历史。战争年代,他们历经千余次战斗,在1941年3月的青口战役中为115师教导2旅担任掩护,7班的8名战士两次突围未果,退至火叉巷一院内时,发现同样被困的2班,两个班18人会合。同敌人血战一天后,8名战士牺牲。一排长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二班副班长腿被打断,为不拖累战友也自尽了。最终8名战士力竭被俘。日军将他们捆在柱上,放狼狗撕咬、用铁棍皮鞭抽打,用烧红铁块烙他们的身体、往他们的嘴里塞燃火煤渣,打算第二天烧死他们。夜里,一位战士挣脱铁丝并解救了3位战友,这时候天快亮了,其他人催他们快跑。四人逃出后,两人走散。一人奄奄一息,让战友不要管他:“跑!找到部队,我们都是好样的!”最后,除一人脱离虎口外,其余全部遇难。战后,这支出现了英雄群体的连队被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我凝视着这九个名字问他,有没有9位无名烈士的消息?他遗憾的摇了摇头。

最初追寻十八勇士时,我总执着于“找到名字”。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连史、连旗、连诗,听到到战士们唱“青口一役成美名,十八勇士震四方”时,千里之外的河北,有一群和我们一样传承着“青口十八勇士”精神的军人,我看到了比“找到名字”更具象化的传承。

我告诉指导员,那9位烈士的名字和故事,不仅仅写在他们的连史馆里,也留在赣榆火叉巷的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更铭刻在我的家乡抗日山上。那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也镌刻着着青口十八勇士的英名。而无名烈士又何止这九位,全民族抗战的故事,理应被更多人知晓。

从保定回来之后,我们开始了更多的追寻。在山东朱村战斗纪念馆的时候,发现了一位叫“焦锡模”的烈士名,而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七坡段革命烈士纪念堂西侧的一块墓碑上,刻着一名叫“焦锡茂”的烈士名。“模”与“茂”音近,会不会是同一人?毕竟当时普通话不标准、记录条件有限,出现错记误写也有可能,过往也有不少音同字不同或字音相仿的寻亲案例。我们立刻核查:朱村战斗发生在1944年除夕,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但根据纪念碑上的题词等推测,这块烈士碑应该建于1944至1945年之间,恰是滨海军区集中安葬烈士的时期而当时滨海军区有且仅有抗日山一座烈士陵园,附近牺牲的烈士多被移送至此;我们又去朱村寻证,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朱村,没有找到焦锡模烈士的墓,他也没有任何后代的信息,符合异地安葬特征。时间、地域、史实链条都在指向一种可能:他们极有可能就是同一个人。虽然这件事情还在进一步的论证当中,但即便最终证实不是,对于我来说,这份追寻本身已足够有意义:我正在用一个个镜头拼接那段破碎的记忆,让每一个可能被误写、误记的名字,都有机会回到历史的坐标里。

抗日山上,115师教导2旅与滨海军民边打仗边修建的陵园里,有800多具忠骨、1800余座烈士墓、3756位烈士名字,还在等我们用镜头和笔一一唤醒。从河北的连队到山东的村庄,从赣榆的城门到抗日山的墓碑,找名字,是为了让历史有具体的模样;但比名字更重的,是赣榆子弟跟着第38军南征北战时的铁骨赤诚,是“青口十八勇士连”至今传唱的连歌里,从未褪色的红色传承,是在火叉巷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新居,正以日新月异之姿告慰英魂的生生不息!

而我要改的就是写清每一个可能的名字,写透这名字背后的精神,用一段又一段的追寻让"青口十八勇士"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民族的记忆里,让先烈没见过的盛世,出现在一篇又一篇的报道里,让全民族抗战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而牺牲的的无名烈士故事,响彻云霄!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