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怕”》
南通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
宋凯
2025-07-17 15:36:00  

我是通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宋凯,我和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老兵不“怕”!》。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些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老兵,是一个不怕流血牺牲,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特殊群体。事实就是这样,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通州抗战老兵“不怕”的故事,他叫于健,今年已99岁,粟裕将军曾称赞他是一位猛冲、猛打、猛拼的“三猛战士”。

【采访】

第一仗打南坎,日本鬼子也刺刀上阵,我们(三个人)就拼刺刀,血淋淋的鲜血朝下流呀,还和日本鬼子拼刺刀,我们三个人都负伤,三个鬼子都统统给我们干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当我和同事采访这位抗战老兵时,他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留下的17道伤疤。

【采访:抗战老兵于健】

这个地方(伤疤)是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这个地方(伤疤)也是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我一共负了十七次伤子弹从这里打进去,从这里出来,这里还有一颗弹片没取出来。

大屏上显示的这本褪色的残疾军人证,是于健老人十分珍视的证件。他说,证件时刻提醒自己永远是一个兵,它承载着枪林弹雨的荣光历史,记录了八年抗战五年参战的峥嵘岁月。

于健老人叙述的车桥战役惊心动魄,他说,“我当时是连长,日军碉堡里的机关枪疯狂扫射,战友像麦秆一样成片倒下……”生死关头,于健对副连长大喊:“我来上去,如果我死了,你接着上!”说完,他拿起炸药包顶着“嗖嗖”飞过的子弹,硬是用血肉之躯蹚出了一条血路!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碉堡给炸飞了,他也因负伤昏迷在医院整整三个月。

战争,总有牺牲;牺牲,为了和平。于健老人至今有一个习惯,就是三天两头要去烈士陵园与牺牲的战友“唠唠嗑”。他说,共产党的兵宁可向前一步死,不可退后半步生,当时大家都是小孩子,17、18岁,最大的20岁。

【同期】

唉——想起来这些人,我们有心酸,有自豪。

情到深处,潸然泪下。于健老人说罢紧紧攥着我的手,眼神格外郑重,他说“小宋啊,我们这些老家伙,当年枪林弹雨里真没怕过死!可现在,我们怕啊……”我的心“咯噔”了一下……

【采访】

现在生活好了,我现在怕的就是忘掉这段历史,忘掉这些牺牲的战士。千万千万不要忘掉这段革命的流血的历史。

说真的,于健老人的这一声“怕”,沉甸甸的,直叩我的心灵。那一刻,我也明白了手中的笔和镜头的承载之重:当亲历者渐渐老去,当历史细节慢慢模糊,我们记者,就是守护记忆的“哨兵”!记录下于健老人们的故事,记录下那十七道伤疤背后的英勇与牺牲,记录下这份“被遗忘”的深深忧虑……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就在前不久,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派出记者组团寻访80位百岁新四军老战士,并重磅推出《归来仍是少年》系列融媒报道,新四军老战士张景坤接受采访后仅仅9天,就因病离世;我们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在建党100周年时,对10位百岁老兵进行了采访,时隔四年,也有3位离世。老兵纷纷谢幕人生的现实,警醒我们新时代的记者,必须以“抢救式”的采访记录下烽火连天的岁月,以使命般的责任宣扬好他们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集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捍卫用献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我们今天的记录,是为了更多的人永不遗忘;我们今天的讲述,是为了更多的人点亮未来。用好故事传递精神,用真情怀担当使命——这也是我们新闻人,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未来最真的承诺。

老兵不“怕”,历史永存!——请相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