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拼命的做工拼命的跳,一边儿学唱一边儿教,别笑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来改造!”
大家好!我是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记者,这歌是新安小学五(8)中队杨路然同学教我的。在学校的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里,小讲解员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起1935年14个淮安少年组成了“新安旅行团”,他们以文艺当武器,一路上边走边唱,教农民认字,给老乡放电影,到处搭台演戏,自己画宣传册。夏天挤在茅草棚里睡蚊虫咬得满身包;平常就靠杂粮野菜填肚子,可那抗日热情一点儿没减。一个叫花紫清小姑娘说,他们那么小就饿着肚子、还光着脚去宣传抗日,还可能挨炮弹,换了她肯定吓坏了。旁边男生立马接话:“怕啥?咱国家现在多强,中国人从没怕过谁!”看着孩子们热烈讨论,那股自豪劲儿,像看到当年新旅团员喊着“讨饭也要宣传抗日”。17年间小好汉们走了5万里,17年间,行程5万里,足迹遍布22个省,将抗日的信念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抗战胜利后,新安旅行团致信毛主席表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1946年5月20日,毛主席亲笔复信,鼓励他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从战火里走出来的新旅团员,有200多个成了有本事的专家。他们都在各行各业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944年入团的秦守荣说,新旅教我怎么做人,怎么团结同学,怎么在苦难中找到光明,这份好,他受益一辈子。这份精神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奔涌,更在一代代人身上开出了果实。
2021年5月30日,当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的消息传来,整个校园瞬间沸腾,仿佛炸开了糖罐子。孩子们兴奋极了,又蹦又跳:“这是最牛的六一礼物!”全校、全市、全国的少年儿童都被新旅的故事感动着,这些故事又应运而生成歌曲、舞蹈、儿童剧、动画片等等各种形式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展现。
在2022年我市六一活动《炮火中的小好汉》排练时,三个娃娃扛旗总走不齐:排头歪扭,中间胳膊软得撑不住,后面总跟不上。他们合计出个招,排头小胖掏出跳绳,把三人右手腕全捆在旗杆上。中间女孩喊口号,嗓子哑了就拍杆打节奏;后面小不点被勒得生疼,手却攥得更紧。
暮色漫进来时,手腕红痕像系了红绸带。再扛旗,旗杆像长在身上,脚步声踩着团歌拍子。我问他们咋坚持下来的,
他们说因为崇拜那些小团员,演他们就得演到位!
是呀,要学他们、要像他们,在现在的幸福富裕生活中,孩子们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但他们传承新旅精神的模样,就像把星星之火种进了新时代的土壤里,鲜活又有力量。
学校组织红色研学重走新旅路,有孩子拍成VLOG说要自己在网上宣传;有小队带着采访本,追着老党员问当年的故事,回来做成Podcast给同学听。
在校园里,“新旅精神”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班级搞“图书漂流角”,孩子们把自己的书贴上手写的“阅读笔记”传下去,像当年新旅团传递进步刊物一样认真;运动会上,最后一名的同学被全班围着喊加油,有人跑过去陪他冲线,这不就是“互助友爱”的新模样?环保活动里,他们捡垃圾时对着镜头说“保护家乡的山山水水,就是新时代的‘为国分忧’呀”。
这些孩子没把“传承”当成沉重的任务,而是像玩接力赛一样,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蹦蹦跳跳地跑出自己的节奏——眼里有光,脚下有劲儿,把“爱国、团结、奋进、担当”这些词,活成了课间操的汗水、小组合作的笑声、帮助别人时眼里的亮。而这根被孩子们传递的接力棒,早有沉甸甸的嘱托在上面。
从1946年毛主席笔下的“继续前进”,到 2021年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两封穿越时空的回信,像给接力棒镀上了光。从1935年到2025年,从风雨飘摇到国泰民安,新旅精神这条河,一直哗啦啦地流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少年。而我们,都是这场跨越时空对话的见证者,更是续写者。
(再次哼唱团歌片段,调子里带着满满的朝气)让我们把这歌声传下去,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