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齐娜娜。
每次介绍自己是宿迁的记者,大家都会说:“哦~宿迁啊~我知道,项羽、京东,麻雀也能喝二两嘛!”。
作为文化条线的记者,我总会追问一句:“那你知道,宿迁是江苏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嘛?宿迁,可是最早的江苏啊!”
大学毕业,我从安徽亳州,来到江苏宿迁,便一头扎根在宿迁的文化文旅宣传条线。
从墓葬考古现场,到查阅古籍资料;从青铜器文物修复,到每一个博物展、特展的探班,我被宿迁这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文明厚土深深吸引......
猜猜看,“它”是什么?
这颗不起眼、黑乎乎的“小不点”,就是在泗洪顺山集遗址和韩井遗址中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碳化稻!
稻米,是全世界近半数人口赖以为生的主粮!而韩井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稻田遗迹!在韩井遗址的30多个探方中都出土了碳化稻,经美国Beta实验室、北京大学系统测年确认,它们距今8000多年,且有明显人工驯化迹象。在延续了1000多年的顺山集文明中,驯化稻占比从文明早期的14%,增长到后期的26%左右!这说明,顺山集先民在有意识地、持续地驯化水稻,并开始了早期的规模种植;这不仅是江苏“鱼米之乡”的实证,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的鲜活面貌!中华远古先民开辟洪荒,驯化栽培水稻,掀开人类发展稻作农业的历史帷幕!
而8500年前的江苏,带给我的惊讶还远不止于此!
如果您参观南京博物院,在主陈列第一展厅,就会看到这件文物——“中华第一灶”!它同样来自宿迁!
新石器时期,华夏先民们不再“茹毛饮血”,学会了用火来料理食物!聪明的顺山集人发明了“可移动”灶具,陶釜没什么特别的,妙得是“陶支脚”!不管是“成双成对”,还是“三足鼎立”,陶支脚都“完美”解决了“方便转移”的难题!
不过,这件陶釜灶能夺得“中华第一灶”的名号,靠的是它的“科技感”!它不仅解决了“陶支脚”容易碰倒、损坏、漏风、不节能的Bug,还升级成为这种防风、聚火、抗造、耐用的“大火力”的陶釜灶组合!
陶灶优美的弧度,与陶釜的圆底,完美贴合!灶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内凹式鋬手,搬起来也很趁手!而且它比河姆渡文化发现的陶灶足足早了1000多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出土最完成整的陶灶!
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当我们以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去扎根文化采访,推出一个个深度解读、长篇累牍却传播乏力的节目时,我们,陷入了深深的“不自信”!
究竟怎样才能把文化节目做的有趣生动,让文明的故事更有吸引力?我们选择了大胆创新!
6个人、半年时间,我们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以“泗洪顺山集文明”为题材,挖掘“最早的江苏”考古成果,追溯中华稻米文化起源,精选10件代表性文物,以AIGC内容创意,创新“文化科普”,精心制作了“小而美、有网感”的融媒视听品牌《源来如此》第一季《一眼8000年》系列作品。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之际,我们正式了推出了《源来如此》系列节目:“8000年前的小猪佩奇”、“最早的‘大火力球釜’”、“最早的稻谷研磨器”......生动的比喻、古今的对比、巧妙的演示,让人轻松看完后,不禁发出感叹——“噢~源来如此啊!”
岁月失语,博物能言!作为记者,我有幸跟随宿迁考古队参与了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的采访工作,也参与他们的田野调查!当我们穿行于乡村田野、河渠荒林,定位、拍照、测量、记录……我觉得,记者仿佛也化身为文化使者,与中华文明、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深沉而又亲密的对话!
作为一个平凡的记者,我们的工作并不平凡,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城市,但我们的城市并不普通!8000多年前江苏文明第一缕曙光从这里升起啊!
当新时代记者走过千条路、踏过千重浪,或许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中华文明的故事“活”起来,就成为了我的责任和使命!
而我也会把更多宿迁故事、江苏故事、中国故事,从这里传向更远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