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熟了,果农笑了》
苏州日报社
葛芝
2025-07-16 17:56: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我是苏州日报记者葛芝。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高龄果农、志愿者和一座城市爱心接力的故事。

今年5月,苏州西山岛的枇杷熟了。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但对许多高龄果农来说,丰收的喜悦里却藏着无奈和辛酸。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在网上关注到这样一段视频——“93岁苏州阿婆上树采枇杷,把志愿者感动哭了”。在枇杷丰收的季节,这条视频被全国网友大量转发,还入选了中记协“我的代表作”栏目。那是我们的记者在公益活动中随手拍下的。当时,一位志愿者看到阿婆上树采枇杷,心疼得当场落泪。这位阿婆名叫李富珍,金庭镇秉常村人,为了帮衬早年丧夫、体弱多病的女儿,她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扛下了所有。为了生活,她选择坚强。

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枇杷树是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期种下的,如今树还在结果,人却弯了腰、慢了腿。这些家庭因种种变故,家中缺乏年轻劳动力,陷入了自身力不从心又找不到人帮忙的困境,采摘和销售成了压在他们肩上的重担。

枇杷,作为时令水果,不仅采摘难度大,保存周期也短,稍有不慎,一年的辛勤忙碌就可能付诸东流。如何为高龄果农搭把手,帮个忙?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5月12日,我们联合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策划推出“苏报公益,助农同行”融媒新闻行动,将助农范围扩大到了金庭镇各个村,在每个村对接一至两户困难果农,第一时间开通助农热线96466。

倡议发出后,我们的热线很快响成一片:

泰州的于女士联系企业,组织专程来苏认购;上海的殷女士带户外团队“徒步+采摘”;多名匿名企业家主动联系认购数百斤枇杷,他们说:“看到老人想起父母,心里难受,能帮一把是一把。”

一篇篇脚踏实地的报道发出,很快在苏州全市掀起了助农热潮……

5月22日,枇杷采摘的时间到了。我跟随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来到金庭镇徐三元老人的家。82岁的徐爷爷,一年连续失去两位亲人,儿子和老伴相继离世,山上的枇杷树全靠他一人打理。那天,志愿者们不仅帮他采摘和买走了285斤枇杷,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摄影师赵亮为徐爷爷拍了一张全家福。

徐爷爷抱着满筐的枇杷,身边站着孙子和儿媳,阳光透过藤蔓洒在他们脸上,那是他多年来第一次笑得那么开心。看着院子里陪他坐着的年轻人,徐爷爷眼中闪着光,他说:“孩子们,期待你们随时再来呀!”就在前几天,赵亮将为徐爷爷拍摄的一组照片制作成相册,送到了他手中。徐爷爷翻看了很久,点着头、红了眼,一句话也没有说。赵亮说:“我想让这些老人记住,他们的付出,有人看见,有人珍惜。”

在林屋村,70多岁的蒋凤法老人有80多棵枇杷树。女儿早逝,他和老伴无力采摘。志愿者们冒雨上山,衣服湿透、裤腿沾泥,仍坚持采完450多斤枇杷并全部买走。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流泪:“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们!”

第二天上午,我接到了岛上社工李岚的信息,当天,蒋伯伯和老伴起了个大早,专程为我们采摘了家中最大、最好的枇杷,并精心包装好,让社工务必转交给我们表达谢意。我们婉拒了这份好意,但每当想起,心中依然是暖暖的……

一周多时间里,我们累计帮助采摘、义卖枇杷近2万斤。

在帮扶行动中,我们的记者兵分多路,跟随果农上山下地,通过一户户走访,我们看见并感受到果农不同的人生境遇,见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记者,我常问自己:新闻的意义是什么?这次助农行动给了我答案——新闻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连接人心。当我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些老人的故事时,我们也在唤醒更多人的善意。

93岁的杨奶奶、82岁的徐爷爷、年轻的志愿者、热心的企业家……他们让我相信,一座城市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关怀里。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所有人的力所能及。一颗枇杷很轻,但当我们一起托起它时,它就成了一座城市的重量。

助农的故事先讲到这里,而我们的爱心接力,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