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芦嘉宇
2025-07-16 16:10:00

我是记者芦嘉宇。今天想跟分享的是《守护》
故事的主人公叫卞康全,五条岭烈士陵园的守墓人。
我与卞老的相识是在2024年六月的一个早上,内天我突发奇想到了乡下想感受一下田园生活,但是因为修路的缘故,我偏离了原来的路线,紧接着映入我眼帘的是几个大字:五条岭烈士陵园,看到庄严肃穆的墓碑,我随机改变计划准备瞻仰这里的烈士。一走进陵园,我就看到了卞老,当时他一边绕着陵园走,一边嘴里小声念叨着点啥,也不理人,自顾自的绕着陵园一圈又一圈的走。当时这个奇怪的大叔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后来与他的交谈中我才知道,这样的仪式感,是他缅怀烈士的方式。
卞老是个朴实的农民,每天早上,迎着初升的太阳,他就开始给陵园扫墓,我趁着他休息的间隙和他聊天,他说,但凡有一天不来扫墓,他都觉得不安心,他早上都要来绕着陵园走上三圈,然后再到墓前向烈士们鞠躬报道,打扫陵园,擦拭墓碑。这一守,就是四十年。
我是这天第一个到这来的人,他很热情,给我讲了牺牲在这的烈士们到故事,还告诉我,有一些烈士,到现在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问他每天就在墓地呆着会不会无聊,他告诉我: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和枯燥。因为他早已把这些烈士当成他的亲人,并且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儿去做:找人!
他看出了我的不理解,于是转身带我去了另一个地方,在这,我才开始真正的了解他。来到他的家,里面摆满了资料文献,他告诉我,生平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们多来陵园看看“他们”,可是直到现在,有许多烈士的信息还不完整,陵园里还有很多无名墓碑。于是,他开始帮烈士寻亲,卞老给我展示他的“百宝箱”,箱子里很多信,他根据并不完整的史料,把一封封寻亲信寄回这些烈士的故乡,但毫无例外,80年前的事和人,没几个人在意,也没几个人记得,绝大部份信基本都被退回了,可他说就算没人回复,也还要继续,因为每封回信可能就是一次团聚。
他还有很多笔记,是他走访搜集到的各种可能的烈士家属的信息、和寻亲成功后烈士家属的各种留言。太多了摞起来比人都高,一讲起这些笔记,卞老的话匣子被打开了,这些笔记记录了太多的他与烈士亲属的故事,他开始细数每位“无名烈士”,他说,碑上没刻,没人祭奠,不代表他没名字,不代表他可以被忘记。
陵园里的无名墓碑还有不少,老卞说,他会一直找下去,而他告诉我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说内段历史,他不敢忘记。
是的,不敢,也不能忘记。
站在五条岭,面对卞老四十载无声的守护和那比人还高的寻亲笔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记者,我深受震撼。他用扫帚丈量忠诚,用信件连接生死,守护的何止是陵园?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但记忆需要守护,精神需要传承。我很荣幸结识了卞老,他让我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一种近乎固执却又无比纯粹的坚守。我开始重新审视手中的笔和镜头:新时代的记者,记录什么?传递什么?卞老用他的一生给了我答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和故事,更要守护那些不该被尘封的记忆,连接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血脉。后来我将卞老的故事拍成了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收获了近40万播放,越来越多的年轻网友给我留言,卞老的坚守更加具象化,这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产生的蝴蝶效应被加速释放,卞老播下的种子,正在更多年轻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那份“不敢忘记”的信念,不再只是卞老的坚守,新一代年轻人正以青春之名向历史庄严回应,那段历史,我们,接续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