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江苏电力报的记者张博禹,也是一名国家电网的电力工人。现在大家看见的画面,是我们为“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打造的“电力之家”。今年,我们通过24小时视频慢直播,让大家通过网络看见这一家子孵蛋、喂食、学飞等等。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它们数量稀少且对生活环境要求特别高,要生态好,又要人烟少,还要有高高的地方方便筑巢。在江苏扬州,电力铁塔就成了他们的严选“住宅”。也正是因为东方白鹳的造访,从此这钢铁架构的高空世界有了生命的温度。
一、钢铁与羽毛的对峙
故事要从2007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拆巢瞬间说起。
那年夏天,高邮的巡线工人发现一处铁塔上多了个“违章建筑”——那是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巨型鸟巢。咱们江苏以平原地貌为主,所以鸟类很喜欢在高大的铁塔上筑巢。为了保护鸟类不会被电线缠绕或者被高压电击伤,也为了避免鸟巢树枝和鸟类排泄物落在电线上导致供电故障,一般电力工人会直接清除没有鸟类生活迹象的鸟巢,或者给鸟巢挪个安全的地儿。
但是这次不一样,这么大的鸟巢没见过!电力工人老周一边琢磨这是啥动物,一边做好安全防护往40多米的铁塔上爬。正准备拆巢时,突然两个个黑影从云端俯冲下来!一只翅膀带的劲风"呼"地扫过他的安全帽。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发出刺耳的“嘎——嘎——”,像是在发出警告。老周被迫撤退。
下塔后,我和大伙儿给这只“天外”飞禽拍了个照,拿去给鸟类专家辨识。好家伙!原来这来势汹汹的飞禽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又称鸟中大熊猫。
我突然想到:“这哪是拆巢啊?是钢铁与羽毛的较劲,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交涉!可是,维持现状对电力线路和东百白鹳来说都不安全,咱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一个温馨的“电力之家”
2018年,转机出现了,咱们根据多年与东方白鹳打交道的经验,结合专业知识,琢磨出个宝贝——环氧树脂做的防护挡板,像给高压线撑了把伞,鸟儿能筑巢,电线也安全。
安装第一块挡板那天,老周爬铁塔的动作轻得像给婴儿搭摇篮。一个月后,挡板上传来“啾啾”声——三只小白鹳破壳而出!透过望远镜,我看到它们灰绒绒的小脑袋从巢边探出来。原来,人类与鸟类,可以共享同一片天空。这画面实在是太治愈了!
2020年,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个暖暖的画面,我们选择了一处东方白鹳栖息的铁塔,架起了慢直播镜头。就对着铁塔上的鸟巢,24小时播白鹳孵蛋、喂食、学飞。没想到这对白鹳夫妇迅速成了网红。网友们还争相给幼崽起名,比如“老铁”“塔生”。
有一次刮大风,鸟巢被吹得歪歪扭扭。那会儿正是幼鸟学飞的关键期,直播间瞬间炸了锅:“快救救它们”“千万别掉下来”。我和志愿者们立刻前往现场,连夜守护,好在有惊无险。
这场直播播了四年,东方白鹳的温馨“电力之家”点亮了无数网友的心。
三、与世界的约定
去年,咱们守护东方白鹳的故事登上了联合国气候大会。当同事拿出那本《守护铁塔上的生命脉动》手册分享经验,巴西代表当场说要去扬州取经。现在啊,咱们的防护挡板技术已经应用在了巴西的电塔上。
有个巴西工程师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让大家相信,电线和鸟群能一起在天空写诗。”
这些年,我跟着志愿者给东方白鹳装北斗定位,听它们“咔嗒咔嗒”用喙啄镜头抗议;在长江湿地看见东方白鹳捡渔网残片加固巢穴,才懂动物有多聪明;见证高邮出台全国首个保护办法。铁塔上的高空家园越来越牢固,也越来越安全。
现在,扬州的铁塔上,已有80多个东方白鹳的家,它们的数量也从两三只变成两百多只。每当夕阳西下,看着它们站在铁塔上梳羽毛,银色翅膀映着晚霞,我总觉得它们在说: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各位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态文明不在远方,就在一座铁塔的温度里,在一群普通人的坚持中。作为记者,我很荣幸能用笔和镜头,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温度——既能照亮万家灯火,也能温暖生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