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平凡人谱写的“生命赞歌”》
宿迁市宿豫区融媒体中心
黄子轩
2025-07-17 17:44:00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让我热泪盈眶的采访经历,讲述一群普通人如何用平凡的双手托举生命的重量,用无私奉献诠释"家庭医生"的深刻含义。

故事要从宿豫区豫新街道闸东社区的一间小小卫生室讲起。那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红色横幅上,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香气。居民们或蹒跚、或搀扶,脸上充满着同样的期待。我站在人群中,看到一位老人紧紧攥着杨媛医生的手,她说:“头痛脑热我就找她,连药都帮我分好装在包里!”说这话时,王锦玲奶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呢?我跟随镜头,走进了永济团队的日常。

团队领头人韩瑜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大大的手绘分布图,那是永济团队最动人的“作战图”。当我凑近细看,整个片区的脉络在纸上鲜活跳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低保户、孤寡老人的住址。红色笔标注的是五保老人,绿色笔勾画的是低保户,蓝色笔标记的是低收入困难户;民房与商品房也用不同符号区分,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的情况也有所显示。最令人动容的是韩医生轻抚分布图时说的话:“遇到有需求的,我们就再画进去”。

那天清晨,刚下夜班的韩瑜接到电话,拎起药箱就往张成兰老人家赶。田间小道上,他和志愿者王洪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药箱在腰间叮当作响。还没到家门口,远远就看到老人早已倚门守望。一看到他俩,张成兰激动地热泪盈眶,抓着两人的手。张成兰老人说,她的儿子多年前因车祸常年卧床,脚部溃烂感染,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全靠韩医生三天两头上门服务,蹲在床前,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一点一点清洗伤口、涂抹药膏,整整一个月,腐肉渐渐愈合。说着,老人浑浊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当我问起这段经历,韩瑜平静地讲起事情的经过:“当年我走访得知,老人家庭生活困难,儿子遭受病痛折磨,无力承担医药费,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每个人都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句朴实的话,如一股暖流撞入我的心底。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出了人们最质朴的愿望,承载着最厚重的善意。这样纯粹的初心,我觉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守护和传递。

为了这个目标,他和团队创新“小剂量药物+中医调理”疗法,为患者省下数万元药费;他们深夜冒雪上门,只为给失眠老人做心理疏导;他们甚至成为了许多孤寡老人“最亲的家人”。

团队里年纪最小的志愿者马依依只有12岁,却已服务了四年。在五保户王克胜家,我见证了,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给老人整理衣服。她的母亲刘宗侠告诉我,和永济团队结缘始于儿子的一次志愿服务,从此,他们便风雨无阻,只要一有空就跟着韩医生参加团队的服务。儿子也正是从这里出发,现已将志愿服务的火种带进了大学校园。

更触动我的是,韩瑜的家族四代从医,从祖父的药箱到父亲的听诊器,再到他手中的无人机。他说,要用科技为居住偏远的老人送去药品。

在宿迁,永济团队的名字早已超越“医疗队”的范畴。他们是厨师、是修脚工、是倾听者,更是寒冬里的一簇火苗。韩瑜常说:“医生治的不只是病,还有人心。”

如今,这支队伍仍在壮大。志愿者刘宗侠、护士孙宝丽、医生林祥……越来越多的身影加入到了这场温暖的接力。他们的故事没有终点,因为爱与守护,永远在路上。

采访结束时,我翻看永济团队的工作日志:1800多次上门服务,10万元自筹资金,18双手托起的生命重量。但数字远不及画面震撼——张辉中医师为偏瘫老人推拿时额角沁出的汗珠,马依依踮起脚整理衣服时的专注,韩瑜在深夜用自己的工资补足救助金时台灯下的侧影……

而这样的团队,在宿豫区还有102支。500多名家庭医生,如同星星之火,在田间地头点亮健康的希望。他们用“十个一”工作法丈量民情,用“十个心”服务温暖人心,让“签而有约”不再是冰冷的协议,而是风雨无阻的守候。

朋友们,这就是我想讲述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言,只有沾满泥土的双脚。当12岁的孩子懂得为陌生人送去关爱,当年迈的老中医仍在弯腰施针,当无人机载着药箱飞向需要温暖的地方,我们便知道:这个世界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用心编织的平凡。

作为记者,我曾无数次走进基层、记录平凡,收获过感动,也收获过鼓励。四年来,我跟踪记录着永济团队的成长,见证了一群人为着共同的理想,数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群众的感谢就是他们胸前最亮的“勋章”。讲好他们的故事,早已成为我笔下最滚烫的注脚,因为每一段扎根基层的记录,都是在书写我们共同的初心。

最后,请允许我用永济团队办公室门上的春联结束今天的分享——“悬壶济世门庭暖,妙手回春岁月长”。这,就是永济团队的故事,更是永济团队用初心书写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