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秃鹫的生命史诗》
淮安日报社
王磊
2025-07-17 17:41:00  

我是来自淮安日报社的记者王磊。今天,我要讲述的不仅是一次动物救助,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科学与守护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名叫“小鹫一号”的秃鹫,它用翅膀谱写了一部关于坚韧、探索与共生的时代史诗。

2024年2月,淮安盱眙的雪刚停,一个急促的电话打进野生动物救助站:“路边有只大鸟,像老鹰,飞不动了!”当救助员余星翰赶到时,一只体长近1米的秃鹫正蜷缩在枯草丛中,翅膀低垂,眼神却倔强。谁都没有想到,这次相遇将开启一场跨越国界的科学追寻。

“它当时连站都站不稳,非常虚弱。”余星翰说,但最让他惊讶的是,这已是淮安连续第二年救助到野生秃鹫——这种本该生活在高原的猛禽,为何频频造访江淮平原?

为了解开这个科学谜题,在南京林业大学的陈泰宇博士指导下,救助团队决定让康复后的秃鹫背上“小书包”——这是一套不到50克的太阳能GPS定位装置。

安装设备那天,已经恢复到8.5公斤的秃鹫猛扇翅膀,掀起阵阵气流。余星翰笑着说:“它嘴里似乎还在骂骂咧咧,看来恢复的不错!”大家也给它取了个名字“小鹫一号”——这个名字取自淮安方言“小揪”的谐音,意思就是它就是淮安的孩子。野放时,白马湖的冰刚刚融化,小鹫一号腾空而起,背影很快消失在云层中。

成功被救助并不是结束,“小鹫一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从淮安出发,“小鹫一号”一路北上,7小时飞越齐鲁大地,17个小时横越燕赵平原,在首都北京短暂停留22个小时后,继续向北挺进,最终它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江淮平原到蒙古草原的史诗迁徙,2024年9月,“小鹫一号”抵达“草原之都”乌兰巴托。

每天守着信号接收器,余星翰和他的团队就像等待远行游子的家书。他曾激动地说:“只要‘小鹫一号’能够继续带着‘小书包’坚持到1年,我们就会拥有我国第一份华东地区秃鹫迁飞路线图,这个无论是对科研还是保护都是具有里程碑价值。”但是,大型猛禽传回一整年的完整信号,在我国还没有先例,“小鹫一号”真的能顺利坚持一年吗?所有人心里都清觉得太难了。

每当信号中断,整个实验室都屏住呼吸,当坐标再次亮起,欢呼声能掀翻屋顶。今年3月2日,“小鹫一号”出发整整一年,在历经5500公里的长途跋涉和生存考验后,“小鹫一号”飞行路线首次与去年路线完美重合,并沿着去年路线继续向北飞行,这也就意味着迁徙路线完美闭环,“小鹫一号”成功完成使命!

这一年,“小鹫一号”用翅膀画出一道完美的迁徙闭环,4300多个点位,“小鹫一号”成为了华东地区唯一一只拥有全年完整迁徙记录的秃鹫,还为我们绘制了完整的华东地区首份秃鹫迁飞路线图。

但故事总有遗憾。“小鹫一号”继续北上,却离淮安越来越远。余星翰说:“它成年了,要留在繁殖地了,但淮安是它的第二故乡,我们也永远欢迎它回家!”

科学需要答案,而生命向往自由。“小鹫一号”的使命,本就是飞向人类无法抵达的远方。如今,它的“小书包”仍在工作,“小鹫一号”在中蒙边境开启新的生活。

而我的采访本里,还留着余星翰的一句话:“每年我们救助的鸟类近百只,每一只野放时,我都会说‘别回头,天空才是你们的故乡’。”

回想去年3月,当第一眼看到“秃鹫救助”的线索时,它只是条普通的社会新闻。但当我们追问“为什么连续两年出现?”“它又要去哪里?”,故事便有了科学的深度;当我记录下科研人员每日焦急地等待和期盼,故事便有了人性的温度。

作为记者,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应是“翻译者”——将专业的GPS数据“翻译”成公众能感知的生命叙事,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编织成时代的故事。GPS坐标是科学的语言,迁徙路线是生命的诗行,而我们的笔,正是二者连通的桥梁。三篇系列报道也让我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彼此成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