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隧”之光》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
蒋娇娇
2025-07-17 17:38:00  

我是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记者蒋娇娇,我分享的故事题目是《深“隧”之光》。带大家走进一段幽深的隧道,去感受南通这座万亿之城追逐“好通”梦想的强劲脉搏和滚烫心跳。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隔江相望,受大江阻隔,百年来陷入“南不通”窘境。

2008年苏通大桥横空出世,打破僵局。随后,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世界级过江通道相继建成,神经末梢“南不通”的历史不断被改写。与此同步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地下漫延铺展。

作为城建交通的记者,每当乘坐地铁飞驰而过,眼前总会浮现出隧道里昏黄的灯光,耳边回响起盾构机“隆隆”的轰鸣声。那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地下作业”。

刚开始的采访并不顺利。建设方为了安全起见,对地下作业环境要求极其严苛,再加上我是一名女记者,多次采访请求都被婉拒。

不下隧道,怎么写活建设者的故事?怎么感受南通人为追逐“好通”梦想的火热场景?我不甘心只在工棚采访记录。经过半个多月的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他们。戴上安全帽,走下了将近30米深的隧道。

那一刻,潮湿粘稠的空气、震耳欲聋的轰鸣、幽暗昏黄的灯光,瞬间将我淹没。但更让我难忘的,是那一张张沾满泥点、汗水流淌的面孔……

江海平原这方水土,孕育了繁华,却也给出了最难的考题——独特的富水砂层地质结构,在这里开掘隧道,被喻为“在软豆腐里打洞”,堪称世界级难题。

然而,南通地铁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用特殊泥浆保护地连墙、隔绝地下水;他们用先进的高性能同步注浆技术,将注浆效率提高10%,成本降低10%;在盾构掘进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他们通过增加注浆孔、冷冻、套筒等措施,直到顺利完成1、2号线198次盾构始发接收任务。

在幽暗潮湿的隧道里,我认识了许多可敬可爱的建设者。其中一位是盾构师张成栋。那天,突发的涌水涌沙险情像一头猛兽扑来。现场毫无准备,外部钻孔只能望“险”兴叹,唯一的抢险希望在隧道深处。(插视频,张成栋的回访口述)“冲进隧道前,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告诉她人身意外险保单的位置。隧道里一氧化碳浓度爆表,通风停了,通信断了,连退路都被堵死。进去时就没想着出来,随时可能塌陷。那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险。”那晚若失手,整条隧道要回填,线路得重改,这会导致工期大幅延长,工程蒙受重大损失。

那一夜,多少人盯着隧道口彻夜未眠。张成栋带着抢险队在黑暗里摸索,硬生生堵住了漏水点。

像张成栋这样的建设者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常年都不能回家。2020年除夕,中铁一局03标三工区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范若易,精心准备了年夜饭,只为让坚守一线的建设者们感受家的温暖。而社区志愿者送来热腾腾的饺子,更是让这些离家的西北汉子们感受到了南通这座城市的温情。他们说:“吃到了‘饺子’,在哪里都是过年的味道。”而这样的团圆饺子,他们在工地上一吃就是四年。

因为并肩奋战,我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在项目部陪他们一起吃年夜饭过新年。他们也亲切的称呼我“地铁人”。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首站莅临南通,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总书记的勉励嘱托,给饱经交通之困的南通人带来无穷力量,也给浸淫在深隧里的汗水和艰辛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今年4月9日,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开启盾构掘进。“江海号”盾构机以“毫米级控制”的精湛技术保证施工安全高效。

放眼166公里的长江南通段,除已经建成通车的苏通、崇启、沪苏通大桥外,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苏通第二通道等正加速推进。不久的将来,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座过江通道,“八龙过江”让南通从末梢变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南通“好通”,其意义不只是交运通达,更在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定走向世界舞台的不懈追求。作为一名记者,身处其中,见证记录,何其幸运。

我将继续追随南通“好通”、左右逢源的时代步伐,以那深“隧”之光为明灯,在新闻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