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照片发现好故事,需要“慢慢来”的耐心》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唐嫣然
2025-07-17 15:53:00  

在赶路的时候,你有多久没有驻足去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形形色色的身影中,是否有你记忆中的那位卖报人呢?

那是我在网络上无意中看到的一张照片,在南京充满烟火气的科巷,一位老人坐在街边,身上的夹克布满灰白的印记,天下着雨,他却打着伞蜷缩在角落,怀中抱着一摞厚厚的报纸,询问着每一位路人。这画面,瞬间让我想起童年时家门口的报刊亭,那时候每当放学啊,爷爷总会带着我去路边的卖报人手中买一份报纸,但现在,它似乎已成为时代的“稀缺品”,这驱使我踏上了挖掘故事的旅程。我进行了三次蹲点,等待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对一个老行当的追寻。

卖报车清脆的铃铛声伴随着熟悉的叫卖声响起,我见到了80岁的白大爷,他常昏昏欲睡着,但只要耳边响起过路人的脚步声,便会突然惊醒,口中喃喃自语着“卖报,卖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这位坚守了四十年的老人,正用最原始的方式,延续着被逐渐遗忘的“慢”与“真”。三次采访他的过程中,我陆续捕捉到很多过路人的善意,这份涌动着的城市温情深深打动了我。我深知我们要记录的不仅是一位卖报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与个体相互交织的生命印记。

视频发布后获得超高反响,大量网友都表示自己曾在南京的不同位置遇见过这位卖报人,评论区模糊程度各异的照片跨越年岁,见证着无数个“独家记忆”。当同事告诉我,这个作品被中国记协选用,登上第55期“我的代表作”栏目,并向我独家约稿谈幕后故事,也被《中国摄影报》头版刊载时,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个没有华丽包装,却饱含真诚的作品能被看见,恰恰印证了:“好故事”自有千钧力,它是捂在新闻胸口的温度计。正如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所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新闻亦然,好故事是“跑”出来的。

作为一名00后记者,我一直在“打怪升级”的路上。正是“卖报人”的故事,第一次让“四力”这个词,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无论是今年年初的“市两会”,还是近期爆火的“苏超”报道,都有我的身影,我在初秋的蟹塘里,抓过螃蟹;在三伏天发烫的铁轨旁,感受过铁路维修的艰辛;在凌晨四点的禄口机场,记录下星光与汗水交织的坚守;我扛起消防员沉甸甸的装备,丈量过十层楼的重量与速度.在一次次工作历练中我明白,好记者要同时拥有“广角镜”与“微距镜”,既要瞭望新时代潮汐的壮阔,也要俯身倾听街头巷尾动人的声响。

也许在下次采访,我会带着更多的耐心与更重的好奇心。因为最好的新闻镜头,永远长在心上,当你愿意为一个好故事弯腰,它也会把最珍贵的答案,放进你的取景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