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8点20分,伴随着广播中熟悉的问候,一档已经陪伴了大家二十多年的老牌舆论监督类栏目“政风行风热线”准时和大家相约在电波中,而我就是这个栏目的记者张师哲,今天我想以:《筑牢连心桥,做好“有用”的栏目》为主题,分享电波背后的故事。
2022年8月,一位来镇江句容投资建厂的陈先生反映,他的企业投产需要取得环评许可,而在这之前又需要他先提供“社会稳定评估报告”,可他去办理评估报告手续时,又被告知只有取得环评许可的企业才能办手续。
等于是这二者互为前提、互相掣肘,这下陈先生懵了,来来回回,办理走入了“死循环”。节目组接诉后,记者分头对接,我们联系了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以及属地政府。一周后,镇江市生态环境局答复:已召集句容生态环境局、句容市行政审批局、句容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综治办还有陈先生,专门召开了专题协调会。
大家可能会想,这什么企业,投产还需要开专题协调会?这个企业从事的是辐照加工,当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同类型企业在省内其他城市是不需要类似手续的。我们也知道,让一个来镇投资的企业顺利落地,尽快投产,这对于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振经济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此,节目组下定决心,坚持跟进,坚持多方联系多方反映。
好消息很快来了,镇江市生态环境局很快又给了我们回复:现在已经不再将“社会稳定评估报告”作为企业取得环评许可的前置条件了,并且通知陈先生先从履行项目备案开始做起,然后由镇江市生态环境局依法依规开展环评审批。可是坏消息来得也不慢,没多久陈先生就又向记者反映,句容经济开发区以厂房没有房产证为由拒绝备案。厂房是通过句容市绿色通道流转的土地,相关证件不可能那么快办好。看着企业主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每拖延一个月就增加数万元的成本,节目组记者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
此时已经是经历了一轮采访一轮推进,我们对于企业因为厂房没有房产证就不能办理备案的说法真的非常疑惑。带着这份疑惑继续和镇江市生态环境局对接,在这一次的对接中,我一再追问相关部门,以此为由拒绝备案有依据吗?有政策支持吗?就是通过这次追问让我了解到:房产证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既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实际先例,所以不应该以此为由拒绝企业备案。说到底,还是因为企业是做辐照加工的,辐照二字仿佛是一道魔咒,一道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为什么类似项目在其他城市能顺利落地?镇江不能?那段时间,节目组几乎每次选题会都要讨论,既然我们是一座架设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那我们就理应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我们不断收集各个部门反馈的信息,汇总整合后,探索这其中可行的思路,再与各个部门对接。看到我们如此的执着,反映人陈先生也深受感动,他告诉记者,“政风行风热线”持续报道后,镇江市生态环境局专门给句容经济开发区发了文,句容经济开发区也与企业积极联系沟通,持续研判企业备案的可行性,而企业也在耐心等待着。
到了11月初,陈先生向“政风行风热线”反馈,接到通知,环评手续终于办好了,可以顺利投产了。2022年11月8日记者节那天,陈先生特地给“政风行风热线”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信中说:感谢“政风行风热线”为企业仗义执言,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企业在未来的生产经营中,将合法生产、规范操作、善待员工,履行一个良心企业的社会责任,将正能量、善担当的风气永远延续下去。
回头总结,这一次的经历让我们提取了多个关键词,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坚持”。这份坚持,一方面是陈先生对于我们媒体坚持的信任,始终相信我们。另一方面,是我们栏目组的坚持,终于为一个类型的企业落地打开了通路,为一家企业的投产消除了门槛,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振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去年,在“政风行风热线”开办20周年专题会上,有位听众说得很朴素、很实在,那就是栏目“真的有用”。“有用”这两个字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作为“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的一员,我会坚守初心,继续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坚持做好群众与政府间的连心桥,践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