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播台到你的心跳节拍》
镇江市广播电视台
代思梦
2025-07-18 19:08:00  

我是镇江市广播电视台的代思梦。这是我,大屏里的新闻主播。但是,当你搜索“姐弟俩”跳转到小屏时,就会看到:说相声的我、飞上天的我、还有进不去苏超球场大门的我。从光鲜的“大屏”到未知的“小屏”,从传统媒体主持人到新媒体记者,这一年多,我到底经历了什么?一个大大的问号,也开启了我职业生涯中充满挑战的一段转型之路。

2024年5月10号,我和同事曹紫阳一起创建了一个新媒体账号,名字叫“姐弟俩”。当时我们开玩笑说,吹响了自己“转型自救”的第一声号角。我俩都是外地来镇江的新镇江人,所以我们选择的赛道是“新镇江人看镇江”。而且我们在很多网络平台上,看到过本地人说,镇江就是个小城市,适合养老,别来!但是这与我们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十年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们想以媒体人的视角告诉大家,这座城市,小而美,小却精;更想以建设者的身份告诉大家,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会越来越好。

然而,当我们真正拿起手机和自拍杆,从演播室走到大街小巷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需要“恶补”的功课太多了。以前的工作是一字不错地播报新闻,现在需要做的是从选题、策划、撰稿,到拍摄、剪辑、发布,全链条地生产新闻。拍什么,怎么拍,怎么拍才能拍好?灵魂三连问,是我们“老媒体人”在面对“新玩法”时的手足无措。曾经,一天爬了三座山,最后自拍杆也摔断;选题讨论到深夜,姐弟两个吵翻天;以为这期很成功,发出去以后43个赞。流量流量在哪里,怎么拍都难出圈。这些听上去又好哭又好笑的经历,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哎,真难呐!

今年,我们镇江的京畿路因为城市微改造焕发了新生,我们前前后后去了很多次。京畿路的猫咪“老六”火了,京畿路上又有青春小店开业了,京畿路两侧的梧桐树亮灯了,京畿路,姐弟俩又来了!我记得在4月30号这一天,我们还偶遇了街道书记,他认出了我们,说:“姐弟俩,你们快帮我问问网友,这个墙绘颜色怎么样?需不需要再加点什么镇江元素?”旁边的阿姨说:“不到一年时间把京畿路搞得红红火火,很不简单呐!”我记得当时已经十点多了,整条京畿路灯火通明,像在迎接一场大考。而到了五一,镇江京畿路一天内3次登上央视,爆火出圈。当我们看到每天出现在我们手机镜头里的京畿路,一下子被全国人民看到了,那一刻真的很骄傲!

我们在大屏里播报过京畿路的焕新,我们用小屏记录下京畿路的蜕变,最终京畿路又因为更大的屏幕被更多人知道,这不就是美妙缘分的闭环吗?一条条视频,将宣传京畿路的我们、为京畿路付出的他们、未来想来打卡的你们,都串联了起来,这不就是最动人的京畿路的故事吗?

从“网红”到“长红”,京畿路一直在探索;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姐弟俩没忘自己的来时路,更明白我们要去向何方。所以在“苏超”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主动地抓住机遇,冲上了赛场。截止目前,我们共拍摄制作了25条关于苏超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破千万。听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这背后,又有很多新的人生体验。

苏超联赛镇江客场对战徐州的那次报道,真是终生难忘。我们精心准备,一路信心满满,结果居然因为票务问题,被挡在门外!38度的天,妆花了,词儿白背了,连球场的大门都没进去。我们刚在检票口附近找个空地坐下喘口气,安保人员又过来清场,说这里不让坐……那一瞬间,狼狈和沮丧交织在一起,心情一下子沉到谷底。但就在我和弟弟对视苦笑的一刹那,职业的本能突然被点燃:“进不去,我们就在外面拍,就把此时此刻的感受拍出来!”于是,一条带着点辛酸、带着点自嘲、带着点无奈的即兴创作就诞生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而媒体人的价值,恰恰是在变化中寻找突破、捕捉真实、传递思考、引发共鸣,哪怕是以一种不那么“完美”的方式呈现。

在我们拍摄的时候,有一位徐州老铁给我们递来了两瓶水,说:“天太热了,喝点水吧!”赛场内,两支队伍在激烈比拼,欢呼声此起彼伏;赛场外,我们刚刚哇凉哇凉的心,又被这两瓶水给温暖了。于是,这些都成了我们宝贵的创作素材;于是,我们对苏超有了全新的理解;于是,在视频结尾的时候我们说:“徐州真好,我们还会再来。”

一年零2个月,56个地方,107条短视频,无数个温暖而难忘的画面。这个数字背后也是我脱胎换骨的转型历程。我问自己,转型是什么?

转型,是勇敢地走出聚光灯下的舒适圈,踏入充满未知的流量池

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告别,而是用新的方式坚守

转型,是选择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以更鲜活的姿态记录时代、贴近人心

“好记者讲好故事”,今天我讲了姐弟俩的故事,讲了姐弟俩记录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正是每一个敢想、敢拼、敢干,充满热情、热心、热爱的你我他。很有幸,在媒体变革的浪潮中,我勇敢地向前跨了一步,遇见了这些好故事;很有幸,我见证并深度参与着这场媒体变革,成为这些故事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