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大力,一个社恐的小编。
“王大力”是我视频号里的化名,“社恐小编”这个标签,则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
算上实习,在媒体行业摸爬滚打了8年,算是个“老媒体人”了,但直到今年,我才真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熟悉的平台运营、产品经理,转型成为一名一线记者。说实话,这感觉挺像“新手村”的。
今年,我们交汇点大平台成立了,我加入了“热点策应部”。环顾四周,部门的同事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资深记者,而我,过去几乎都是对着电脑屏幕工作,在线上沟通,和熟悉的团队打磨产品,很少和陌生人讲话的我,确实很“社恐”。
这些年,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荣誉,但说到独立挖掘选题、完成采编报道?我真的就是只彻头彻尾的“菜鸟”。
怎么办?从头开始学啊!从最简单的稿子开始写,从硬着头皮出镜开始练。
我总是在自己视频里说,我的领导很卷,总是让我干这个,干那个。其实我心里明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里,不断突破自我、更新迭代,是我们每个媒体人的必修课。
交汇点大平台给了我成长的空间和不断尝试的机会。年初,“提振消费”是绝对的热点。怎么才能让这些政策变得亲切可感,让大家愿意了解、愿意参与、愿意走出家门去消费呢?就在我习惯性地躲在策划案后面时,部门的领导和伙伴们,策划了“家人们谁懂啊”提振消费系列短视频,把我这个“社恐”直接推到了镜头前。
刚开始,我紧张得一句话能NG十几遍,感觉特别对不起扛着机器的摄像大哥。但慢慢地,我摸索到了一些门道:写口播稿时,得把那些复杂的长句拆解成自然、好记的语言;面对镜头时,得学会假装它不存在。就这么磕磕绊绊地录了好多期。没想到,有一次介绍南京地铁畅游卡的视频,竟然冲上了微博同城热搜!那一刻的惊喜和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原来,镜头前的“社恐”,也能被大家看见。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苏超”火了!作为交大平台一员,参与报道义不容辞。可我是个球盲,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恶补知识,同时绞尽脑汁地想:我能从什么角度切入,为这场“苏超热”添一把独特的火呢?
偶然刷到的一个球迷拉拉队的视频,成了我的突破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在后台联系了他们。惊喜的是,他们回应了!我立刻抓住机会,询问是否有线下活动可以参与。就这样,我闯入了球迷的狂欢世界。
还记得,7月3日的夜晚,气温逼近40度,张府园的水泥地都是烫脚的。我和球迷会“巾帼助威团”的姐妹们一起排练加油的舞蹈。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热爱苏超、热爱南京的普通人。其中一位56岁的阿姨,俞进,深深地打动了我。她站在队伍的一角,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卖力,位置精准,力度十足,和身边的年轻姑娘们相比毫不逊色。
俞阿姨是一位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非常繁重。那天,她结束工作后甚至没顾上回家,简单吃了口饭就匆匆赶来排练。疲惫写在脸上,但她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特别的光彩,那份对家乡球队、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甚至比年轻人还要炽烈!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的回答很朴实:“就是想为南京这座从小生长的城市出一份力。”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一位老南京人刻在骨子里的深情。那一刻,我明白了,支撑起城市活力的,正是无数像俞阿姨这样默默付出、热爱生活的人。
后来,我以“王大力”的身份体验了滑翔伞,在城市的街头记录了“苏超”应援墙,也去了足球青训队里感受足球文化的魅力。王大力好像真的有一点小名气了!最近,会有人突然喊我“王大力”,有人请我一起拍视频,还有人在视频号后台赞助王大力“苏超”门票!
这半年来,我比过去要忙要累,但也看到了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世界。我第一次去了北京,参与了全国两会的前方报道;我尝试写作观察类稿件,走街串巷,克服社恐,和城市的角落里许多普通人对话;我学习写新闻评论,还参加了360°工作室,尝试国际新闻的趣味化表述……
从躲在屏幕后的“社恐小编”,到鼓起勇气走向台前,我还在不断自我探索。今天,王大力没有“力大无穷”。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停止探索的脚步,只要心中那份热爱和勇气还在燃烧,那么,无论前方的路是坦途还是崎岖,我们都能——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