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跑者》
无锡日报
卢易
2025-07-17 18:01:00  

我叫卢易,今年53岁,来自无锡日报,从事新闻工作31年。我也是无锡马拉松的一名记者和跑者。

自2014年第一届赛事起,我就和无锡马拉松结下了不解之缘,采访了历届无锡马拉松。

跑过锡马的人都有一种感受——人在画中跑。锡马的赛道让美说话,42.195公里串联蠡湖和太湖,一路尽是自然、人文景观和地标建筑。2016年,太湖神威之光超级计算机诞生在锡马起点附近的国家超算中心,并连续三届排名世界第一;2020年,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在锡马赛道18公里处的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横空出世;2022年,位于赛道终点处的雪浪算力中心正式启用,用新质生产力助力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每一年跑上赛道,跑者都有新的收获,跑者、无锡马拉松和城市共成长。如今,无锡马拉松和YOU ARE THE BEST已成为无锡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连续采访了八届比赛,我终于被出发时一眼望不到头的跑者感动了,再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尝试跑马。

2022年5月,在采访对象的引领下,我开始跑步。记得第一次上跑道,一圈下来,脚脖子就不听使唤。我坚持下来了,每次多跑一点点。10个月后,我站在了2023无锡马拉松的起点。比赛中,我一边跑一边采访,当看到终点拱门的那一刻,我被自己感动了,眼泪都快掉出来了,我又咽了回去,因为同事正在终点拍我。

谁能相信,一个半百之人练习跑步才10个月,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比赛。

坚持跑步锻炼让我精力充沛,工作自信,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2024无锡马拉松,我以3小时50分16秒完赛!PB了!我又赢了一次!这一年,我成了单位里的高产记者、工分大户,文字和摄影作品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这在我30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中还是第一次。2025年,我又有一件视频作品获奖。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今年比赛前,我还向赛事运营公司建议引入通槽式移动厕所,解决了困扰全球马拉松比赛的如厕难问题;我又向我的另一个条线单位——无锡市城管局建议整合机械化作业设备,实施“三级波浪式清理”,实现马拉松赛道“人过场净”。这两项措施随后被省内的南通马拉松、淮安马拉松、泰州马拉松、宿迁马拉松等借鉴学习,目前已成为国内同类赛事的标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报名无锡马拉松的人数一届比一届多——2019年首破10万人,2020年突破了15万人;2024年有26.59万人报名,创下中国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之最;2025年,报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42.9万人。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有普通人,那些肺移植受者同样渴望在马拉松赛道上自由地呼吸。今年3月30日,在无锡阳山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我和两位康复医生一起,陪同两名接受了双肺移植的病友,顺利完成了21.0975公里的半马赛程。“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教授说,这是中国器官移植史上值得记录的一天。

锡马之后,我响应国家“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号召,第一次跑出无锡,在淮安马拉松中以3小时42分54秒完赛,再次PB,同时也尝到了心心念念的长鱼面。在今年的体育报道中,我越来越多地将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消费相结合。

最典型的莫过于当下火爆出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每一场球赛都是经济、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的大戏。我将一半的采写精力用在了球场外,关注“足球夜市”、全域主场、体育锻炼等热点话题,跳出足球写“苏超”。《粉嫩嫩的无锡队,憋啥大招呢?》被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转发。

通过对马拉松和“苏超”的采访,我深刻认识到:体育是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它渗入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我不是一个人在跑步。我还鼓励同行们进行体育锻炼,今年,单位中一位过去最多只跑过5公里的年轻记者通过规律训练,在无锡马拉松中顺利完成了半程项目比赛,实现了人生的小梦想。

我将继续在马拉松中练脚力,在“苏超”中练眼力,在生活中练脑力,在工作中练笔力,讲好无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