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泗洪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蔡敏,是一名从业15年的新闻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让平凡的故事成为照亮时代的星辰》。
大家看到,这是陈列在江苏省淮北中学图书馆的两份特殊的“报纸”。左边这份泛黄的,是1938年彭雪枫将军在抗日烽火中创办的《拂晓报》,笔锋如剑,字字燃起民族觉醒的火种;右边这份是一群青少年用稚嫩笔迹编写的《铁流快报》,笔触细腻,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信仰宣言。虽然两份“报纸”创办间隔80多年,但它们始终以同一种初心传播红色火种。时值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让我们一起来听这跨越时空80年的信仰传承。
始建于1941年的江苏省淮北中学,是刘少奇、陈毅、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创办的一所抗日军政学校。《拂晓报》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学校师生毅勇前行。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从2007年暑假开始,江苏省淮北中学组织学生开展“铁流千里考察队”活动,徒步奔赴全国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
去年6月底,我再次跟随“铁流千里考察队”沿途采访。
我清楚地记得,6月30日,孩子们到达安徽泗县后,一半的队员脚底走出了水泡,有硬币大小。身为一名母亲,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泪也止不住涌出来。我问队员裴启翔:“走路一定疼吧,想过放弃吗?”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太辛苦了,真的想放弃。在大家的鼓励下,很快就适应了。”
在前往江西省萍乡市的途中,突遇暴雨。孩子们鞋子灌满了泥水,淋湿的衣服紧贴在身上。每走一步,泥水伴着脚底血泡水就“咯吱”一声从鞋缝里挤出来。我问队员潘文静:“累吗?”她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累!”我说:“能坚持住吗?”她说:“放心,我一定坚持到底!”
考察队设有《铁流快报》编辑部,每天晚上,轮班的小编们就会收集大家当天的日记,从中筛选优秀稿件进行编辑出刊。一天晚饭后,我来到他们加班的房间。有的忙选稿,有的忙绘图,有的忙誊写。时针指向深夜11点,孩子们还在忙。我实在不忍心耽误他们工作,把自己携带的火腿肠、苹果等零食放在桌子上后,悄悄地退了出去。
在日复一日的徒步中,伴随孩子们的还有委屈的泪水。7月26日,我跟随队员王嘉妮一起去一家小超市拉赞助,店主阴沉着脸说:“又是骗吃骗喝,我见多了,赶紧走开,不然我就报警了!”一连跑了几家店铺,都被店主当骗子赶出来。然而,王嘉妮抹了抹泪水对我说:“没关系,我们再去下一家”。
孩子们带着学校的重托,一届接一届重走红色革命路。18年来,先后有422名学生徒步奔赴全国19个省(直辖市),最西走到四川省巴中市,最南走到海南省三亚市,最北走到辽宁省沈阳市,徒步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
我曾四次跟随“铁流千里考察队”重走红色革命路,虽然每一届行走的路线不一样,但都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就是孩子们已经把红色基因传承到血脉之中。
“铁流千里考察队”队员黄成瑞在福建省漳州市一栋写字楼中,向企业老板说明意图后,老板当场决定赞助5万元。但黄成瑞只要3000元,他说:“我们准备到邓子恢纪念馆捐款1万元,只差3000元就够了。余下的钱,你们捐给比我们更急需的人!”。我想,这不就是新时代的“半条被子”精神嘛!
每届“铁流千里考察队”沿途拉赞助,都是拉一路捐一路。他们扣除开支后,累计把节余的26万元钱物全部捐赠给沿途的学校、敬老院、困难学生等。
去年,我回访了第二届“铁流千里考察队”队员陈泽平,他现在在上海工作。虽然毕业多年,但他每年仍向母校汇款资助这项考察活动。如今,像陈泽平这样从江苏省淮北中学毕业之后持续捐助“铁流千里考察队”的“铁友”们,已有30多人。
“铁流千里考察队”的发起人陈经山老师,每次走进学校图书馆,都会走到摆放整齐足有半人高的《铁流快报》那儿,回味着孩子们和他一起的风雨历程。他说,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他们找到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涌现出一股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我想,这就是这所学校18年不辍,坚持“信仰接力”的力量源泉!
这也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那些穿越战火的精神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成新的森林。这,便是时空更替,中华民族一代代铁流交响、信仰交融、理想传唱,生生不息!
真的很庆幸,作为一名基层记者,能够有机会背上行囊与学生同行,特殊的经历让我读懂了“坚持”的分量;跟随童心追逐信仰,让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洗礼和激荡;放开脚步丈量河山,让我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富强。我想,好记者的笔触不仅要记录时代,更要成为传递信仰的火种。这就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让平凡的故事成为照亮时代的星辰,再苦再累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