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后的重渡》
泰兴市融媒体中心
王敏
2025-07-17 16:22:00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帮助一位渡江老兵重渡长江、找寻战友的故事。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张微信截图是去年9月份,泰兴市延令街道的工作人员发给我的一条特殊求助信息,请求媒体帮助他的爷爷——91岁的渡江战役老兵高志誉找寻当年护送他横渡长江的船工“秦老大”。

1949年4月21日,一个炮火连天的夜晚,年仅16岁的高志誉在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跳上离弦小木船,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船头划桨的船工,就是高志誉的泰兴老乡,大家都叫他“秦老大”。

渡江老兵存世不多,帮英雄圆梦,我们义不容辞,使命光荣。

为了尽快找到“秦老大”的相关信息,我们陪同高志誉老人来到了渡江战役史料丰富的“东线第一帆”渡江战役纪念馆。眼前,陈列的史料和物件,让高志誉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江涛滚涌的战场,颤微的双手抚摸着展陈的渡江小木船模型,激动地说:“是它,就是这样的小木船,帮我们划出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老人泪光闪烁,沉浸在无限的感慨和回忆中。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我和几名同行的记者像是“大侦探”一样,四处忙活着,从展陈的字里行间,从每一幅珍贵的照片中,寻找“秦老大”的“蛛丝马迹”。搀扶着高志誉老人在展厅前“移步换景”,突然,一张渡江战役特等功臣的图片,让老人瞬间泪目,图片中的特等功臣秦长贵,就是他朝思暮想的“秦老大”!

根据讲解员提供的线索,我们立即赶往“秦老大”老家所在地——泰兴市虹桥镇。在虹桥镇,我们一口气走访了12个村居。终于从当地一位老人口中得知:秦长贵是九圩村人,新中国成立后举家迁居常州。

“如获至宝”的我们当即陪同高志誉老人登上七圩汽渡船,重渡长江,赴常州寻访老战友。劈波斩浪的渡船上,当年炮火连天的渡口战场,如今已是年货运量超35亿吨的黄金轮渡码头,承载着泰兴从一个江边渔村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20位。老人手扶着渡船栏杆,连声惊叹:真是“天翻地覆!天上地下!”凭栏远眺,上游在建4年多的常泰长江大桥已是长虹跨江,巍然耸立。老人自言自语:“有生之年,如果能到大桥上走一走,这辈子就没什么遗憾了!”

老人的心愿我们默默地记在心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渡江小木船到长江汽渡轮,再到跨江大桥,这“三重渡”不也正是一首共和国成立75年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壮丽史诗吗!

离船登岸来到常州,经过多方找寻,我们联系到了秦长贵的孙子秦晓国,得知老人已于18年前去世。满怀着遗憾和悲痛之情,晓国陪同高志誉老人走进展陈秦长贵事迹的“渡江一号纪念馆”。伫立在老战友秦长贵的照片前,高志誉老人眼中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老大哥,75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这一刻,战友情不再是冰冷的解说词,而是我们同行者滚烫的泪水。

为了满足老人此行的最后一个心愿,我们与大桥建设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并且很快得到了指挥部的有力支持。当搀扶着高爷爷走上这座创造了“六个世界第一,四个世界首创”的公铁两用桥时,银发苍苍的老人仰望着高耸入云的世界第一高桥塔,不禁热泪盈眶:“高大、雄伟、壮观,共产党了不起!”老人的这声赞叹,激荡着我们团队所有人的心。五年来,我们跟踪大桥的每一个历史瞬间,记录着它的拔高、延展、合拢。2年前零下5度的刺骨江风里,我们坚守了三个多小时,完成了大桥毫米级合龙的直播报道,最终斩获全省县融好新闻一等奖。

在我的讲述即将结束的时候,常泰长江大桥也将在今年8月正式完工通车,我们与高志誉老人也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约定,通车当天我们陪高爷爷再渡长江!

这次寻访,催生了泰兴市融媒体中心年度创优融合报道《75年后的重渡》,这篇报道圆了高志誉老人的梦,也圆了我们记者的梦——笔墨当随时代,我们一直见证并记录着伟大新时代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