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如何用镜头让主流声音扎根大地、抵达人心”。
常有人问:“你们新媒体记者和自媒体有啥不一样?”我的答案是:我们同样追流量,但更懂流量里该装什么——是政策的温度,是人心的柔软,是能穿透屏幕的价值共鸣。这便是“融合”的第一层含义:让传统新闻的严谨性与新媒体的传播力同频共振。
2023年,一条线索让我们敏锐地抓住了光:宝应一位“00后”小伙小文,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同时也创造了扬州史上年龄最小的捐献者记录。当我们推开采集室的门时,他正平躺在蓝白条纹的病床上,左臂扎着粗粗的针头,一头连着他的血管,一头钻进隔壁嗡嗡作响的血细胞分离机。五个小时的时间在机器的转动声里流淌,当护士捏了捏储血袋,说出“293毫升”时,我们才惊觉,这个数字离单次采集的上限只差了7毫升。
小文的眉头始终微微蹙着,右手无意识地攥成拳头,指节泛白。可他自始至终没哼过一声。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他时,他连忙别过脸:“真不用拍,就是做了件该做的事。”我们终究没能说服他,转身找到在走廊长椅上等候的好友。小伙子刚站起来时还有些拘谨,可一提起小文,眼睛倏地亮了:“我跟你们说,当初他跟我提这事儿,我以为就是随口一说。“说到最后,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可眼里的光却藏不住,“我真的,既震惊又佩服,为他点赞!”
话音刚落,采集室的门开了。造血干细胞收集完毕了,小文被护士扶着慢慢走出来,脚步还有些虚浮,脸上却露出了一个轻松的笑。那一刻,走廊里的光仿佛都聚集在他们身上,我想那就是我们想追的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光”。因此,这条短视频不仅要讲述小文的故事,更要为看到这条视频的观众传递一个科学认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我们期待能用这段影像,让更多人了解捐献的意义。
这条短视频发布后,评论区里收获无数温暖的留言与点赞,更有幸获评2023年度扬州市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年度优秀作品。当看到评论区有人留言,怎么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那一刻,我懂了:融合报道的“融”,是让新闻价值与社会意义同频,让一束微光,聚成照亮更多人的火炬。
新京报那句:“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道尽了记者的底色。不走到田间地头,就不懂基层的温度;不踏遍家乡的角落,就难言真正的热爱。从蹲守家乡四季美景,到寻访犄角旮旯里的特色美食;从记录基层工作者的日常,到解读县委县政府政策、引领社会治理的舆论方向;从用接梗玩梗实现创新表达,到灵活运用AI技术增强传播效能……
我们可以为一段雨中的荷花,在暴雨中护着相机拍摄;会骑着电动车大街小巷地探访家乡的小吃美食,也曾多次被店主冷脸和驱赶,有时也会得到店主大方的“请客”;会在深夜11点记录社区书记在防洪防涝的现场,亲手扒开堵塞的下水道,抢修被雨棚砸坏的电线;会在每年两会上解读代表建议提案,用vlog和一图读懂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县委政府的政策方向和治理重点……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让视频更接地气,让严肃内容以柔软的方式触及大众,让政策解读在轻松互动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去年,《你要写……就不能只写……》的文体走红时,我突然萌生灵感:为何不创作一篇《你要写宝应,就不能只写宝应》为了找最准的“宝应符号”,我翻遍了县志、史料、政府工作报告,甚至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街坊,只为捕捉最能代表家乡的符号。最终,我写下:
你要写宝应,就不能只写宝应。
你要写……
你要写风水宝地九九艳阳寓居安宜
你要写状元楼下长街市井灯火通明
要写袅袅藕香千余载万亩荷花漫水乡
写运河的船只吻云霞稻田深处藏人家
……
拍摄时,我们循着文案足迹,跑遍了画面里的每一个角落。视频发布后,看到在外工作的网友留言:“想家了……。”更有应届毕业生私信:“想了解一下宝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原来融合报道的“融”,是让文旅、政策、情感拧成一股绳,让家乡的故事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有人说新媒体就是“追热点”,可我们追的从来不是“热闹”,而是“借势传声”的巧劲。哪吒热映时,我策划了《同款哪吒藕粉来了,宝应藕粉,一口封神!》用年轻化的表达让家乡特产火出圈,单条视频流量超40万,带动了宝应藕粉搜索量;“苏超”联赛期间,我又以AI动画制作《球场拼实力,背后靠“食”力!》让宝应美食天团为赛事加油,既接住了热点,又传递了家乡魅力。
但我深知,借势热点并非单纯“玩梗”,而是要通过分层递进的传播矩阵——图文、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系列报道形成组合拳,让主流声音既“出圈”又“扎根”。
各位同仁,我们手里的相机、手机、无人机,都是“融合”的笔;脚下的泥土、镜头里的笑脸、屏幕上的互动,都是“融合”的墨。让我们以融合报道为桥,传播家乡声音;以镜头为笔,记录时代变迁;在热爱中追光而行,做真相的守护者、时代的记录者、正向价值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