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淮安市淮安区融媒体中心的总编辑,同时,我还有另外的诸多身份:主播、作词、歌手、编剧等等。之所以能成就这么多身份,成就多重的我,是因为身处这个时代,身处融媒变革的大潮之中,你再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你要学孙悟空,苦练“72变”,才有可能取得“融媒真经”。
彻底改变我的,是2024年10月30号中央四套携手“与辉同行”的“阅山河江苏行”直播。
说实话,在传统媒体摸爬滚打快30年了,也看过不少大场面,可是在面对中国漕运博物馆门前山呼海啸的人群时,还是紧张得小腿打颤。要知道,站在我身边的可是顶流网络大V董宇辉和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鲁健。
根本就没时间多想,在董宇辉介绍嘉宾上场时,我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满血复活”。心里那个小人儿在欢呼:“看,和‘大神’同台,我也行!”灵光一闪,我对着镜头说了这么一段:“诸葛亮与鲁肃关系甚好,曾经一起草船借箭。今天,我们也要‘羽辉同行’,一起看淮安漕运天下。”这句即兴发挥的开场白,让两位老师眼睛一亮。
这一下,我可就完全放松下来了。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凭着多年的文史积累,我带着观众观看漕船模型,了解古代粮食的量具,解锁军粮经纪手中的密符扇。下播时才发现,衬衫早被汗水浸透,后台数据显示——1000多万网友跟着我们“云游”漕运博物馆!有网友在网上发文:讲解漕运的朱老师出圈了,董宇辉鲁健江苏行遇上他,张不开嘴。
我就这么出圈了,从一名老记者老编辑成了网友们眼中的“朱老师”。
央视来淮安举办“我在淮安读西游”直播活动,我化身“城市向导”,与央视记者胡鑫打卡淮安众多知名景点。漫步河下古镇的石板路,打卡西游乐园的奇幻场景,泛舟里运河的桨声灯影,品尝淮扬美食的舌尖至味,探寻“西游记诞生地”的文化魅力。活动话题#方寸之间我在淮安读西游#5次登陆同城热搜、抖音热点、小红书热榜,24小时内全网传播量达1.3亿。
乘着这波流量,淮安区融媒体中心文化视频栏目《朱老师说》正式上线。《如果活在当代,这位淮安作家肯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说的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世界文学乃至文化的贡献;《〈安国夫人〉斩获金鸡网友“喊话”全国电影人来淮安“挖矿”》讲的是以安国夫人梁红玉为素材创作的电影摘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背后则讲述了淮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群英谱;《〈北上〉开播,欢迎您乘运而来欢乐满“淮”》,更是@了淮安文旅,能不能推出“北上——乘运而来”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沿着央视热播剧中的场景,品味花街风情,品尝淮扬美食,感受剧中人物的生活轨迹,真正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淮安文旅很快也作出了回应,推出了花漾运河号游船线路,跟着《北上》游淮安。立足本土、着眼文旅、紧跟热点、洞察网情,使这个栏目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点和影响力,成为淮安文旅推介的一张新名片。
从主编跨界主播,我又用get的新技能从写手变成歌手。利用AI作曲技术,配上我写的歌词,发布《世界这么大我要去河下》《淮安过年好》等个人MV。“变”并不容易,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录播、配乐、后期制作,每一步都经历了许多黑暗中的苦苦摸索。好在,歌曲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可和喜爱,当河下古镇的舞台响起这首歌,看着游客跟着旋律摇摆时,我知道这“72变”变的值!
除了自己在苦练“72变”外,我还带领融媒小伙伴们一起变。我们以周恩来总理最喜爱的海棠花为名,启动了“海棠微短剧”项目,让编辑记者变编剧、变演员,探索“短剧+”融合传播新路径。我带着90后的小编辑们,把吴承恩写成穿越剧主角,让梁红玉在短视频里成为簪花姑娘。记得拍《河下人家》时,为了捕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凌晨四点蹲守在古镇石板路上。当看到视频里卖茶馓的老奶奶对着镜头说“谢谢你们让更多人知道河下”,当今年五一假期古镇游客量突破67万,成为淮安文旅的“顶流”。我突然明白:融媒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魔法。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只有成为一名“多面手”,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才具备更远大的成长空间。
不少像我一样的老同志对传统媒体有一份情怀,害怕转型,亲身经历告诉我,走向新媒体,这条路不但没有变窄,反而越走越宽。这就是我,一个融媒老兵苦练“72变”的故事,从纸墨香到数字潮,从单打独斗到融媒矩阵,苦练“72变”,求取“融媒真经”。
媒体融合这趟取经路,我们或许会遇到“火焰山”,或许要淌过“流沙河”,但只要心里装着观众,肩上扛着责任,就能练就属于这个时代的“72变”。因为我们坚信: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新闻人的温度;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