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1年6月22日,采访结束,抗美援朝老英雄马东顺在他家门口,和我们告别时,突然敬了一个军礼!
这个军礼、这次采访,老英雄的荣辱观、得失观,给我上了一堂人生课。
2013年5月,我进入铜山电视台工作。那些年,作为记者,在日常报道中,我比较看重自己的形象和观众的评价。直到8年后,采访了这位老英雄,让我对记者这个身份和职业有了新的思考。
马东顺是铜山区张集镇魏集村人,今年95岁了。他15岁参军入伍,是侦察兵,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和“一江山岛”等多个重大战役。得知我们来采访时,他在35度高温的天气里仍然坚持穿上当年的军装。
抗美援朝时,他在20军60师,所在的连是尖刀连。他是跟随连长的贴身司号员。老人亲眼看见一个兄弟连和他们一起过一座山。这个连有70多人,被冻死60多人,只剩下8个人。他还看到一个同乡双腿严重冻伤,当时就被截肢。在途中,不断有人被冻死、饿死。老人说:打仗时,美军是飞机大炮洋枪,带的是鸭绒被,吃的是罐头、压缩饼干。而志愿军条件非常艰苦,有时只能吃雪,啃冻土豆。电影《长津湖》上映时,马东顺的儿子特地带父亲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到战友们没有体温,没有呼吸,没有知觉,纹丝不动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成为冰雕。老英雄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更加怀念曾经的战友。
我把采访老人的视频发到了朋友圈,许多人看了之后都说老人曾经浴血奋战,为何现在还住在这么破旧的地方?当时,我也好奇,就问了他。他说过去条件艰苦,无数的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有吃有喝有穿,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老人把当年作战时留下的一些信件、照片、老物件全都珍藏了起来,直到这次采访才拿出来给我们看一看。
同期声:抠字:抗美援朝老英雄马东顺
不知哪一会儿就死,出生入死,那个时候生死快得很,部队都是伤亡大,打仗哪有不死人?死了就死了,打仗你怕死吗?打仗死多了,一个连打的剩十来个人,补充新兵,我要求我,不打算活着回来。
1957年,老英雄复员回到家乡,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近70年来,没有提起自己打仗立功的事,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50多岁从镇里的计划生育办公室退休后,又去附近的一家医院看了17年大门。这种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精神和境界,让我由衷地敬佩。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事业,坚守理想信念的品格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近4年来,我一直与老英雄及其家人保持联系,每逢八一建军节、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等,我都会去看望、采访这位老英雄。每次去和他聊天,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我的一堂人生课。
老英雄四代同堂,家里有5名军人、8名中共党员。他本可以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选择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这让我在此后的工作中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为了挖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村书记的感人故事,为了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我常常给他们打下手,和他们一起边干活边交流。为了记录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生、基层干、干部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我常常冒着传染等危险,坚持与他们整天在一起劳动、工作,做跟踪采访。
疫情期间,铜山街道无名山社区党委书记周书珍带领社区的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巡逻排查。我们也第一时间跟踪记录报道。2018年的一场暴雨,周书珍在齐膝的水里泡了一整夜抢险救灾,腿落下了病根。抗疫期间,她拖着病腿,忍着疼痛,与时间赛跑。她跑遍了社区的32个小区,为隔离居民送饭,去超市为居民购买物资,送口罩,挨家挨户巡逻排查,疼得受不了就去医院打一针封闭,不打针是不能走路的。她说决不能让疫情在无名山社区蔓延。大家平安了,小家才能平安。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一天走几万步已经感觉很累了,而周书珍书记,50多岁了,尽管有腿伤,每天仍坚持走上几万步。
同期声:抠字:周书珍婆婆
有时候到12:00以后都不来,我就在这儿坐等着。
同期周:铜山街道无名山社区党委书记周书珍
我就说对于家人和家庭,在这个疫情期间确实是亏欠得很多。
周书珍所在的社区,一直保持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双零的好成绩。看着她一路奔忙,我们既心疼又敬佩。作为记者,我也完成了一次次体力、耐力和毅力的考验。这份力量来自老英雄给我的启发。
同期声:抗美援朝老英雄马东顺
解放军都是最可爱的人,只要参加打仗都是可爱的人,上级说了,你参加抗美援朝拼死拼活打仗几年,你不可爱吗?家都不要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下江山,现在都高兴,感到自己感到非常高兴,光荣。一切为了党的事业。
战争中,马东顺是最可爱的人。和平年代,他何尝不是最可爱的人?他平凡中蕴藏着伟大的人格和情操。我想这是我们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学习和应该具有的作风和品格。
像老英雄学习,向老英雄致敬,我也会像老英雄一样,坚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可爱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