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老总出镜做视频》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拾景炎
2025-07-17 15:46:00  

58岁的我,拿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入选过“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对象,再熬两年就退休了。为何还要站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说句真心话,我是来“蹭流量”的。因为去年做个一个视频号,就叫实话“拾”说。请看我的首次出镜——一个曾为新闻理想放弃高校工作的“傻子”,一个在当下传统媒体被严重唱衰,依然期待春天的“愚钝之人”,为家人们实话“拾”说。

那是2024年的冬夜,天很冷,可面对聚光灯和黑洞洞镜头,我紧张地直冒汗。8分钟的短视频微课,我录了1个多小时。

走出报业大厦,心中惴惴不安,看看大门口的牌子已换为了“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昔日的报业和广电集团,已经踏上了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我知道,做短视频,唯有先奔跑起来,再调整姿势。

抛头露面做短视频,可谓“赶鸭子上架”。因为集团党委让我分管刚刚成立的舆情研究院,将党报沉淀积累的深厚新闻采编能力,转化为舆情研判能力,在智库的新赛道上杀出一条新路来。目标有了,咋干?我决定做短视频,打造党报老总勇敢转型的IP,实现注意力引流,让社会各界知晓我们的研究院,然后信任它、托付于它。

计划是美好的,可一入短视频赛道,才知道“深似海”啊。刚开始,好评如潮:实话“拾”说名字起得好,短视频娱乐化生态里,吹来清新之风。可半个月后,阅读量直线下滑,“老同志了,没有网感、不会玩梗、端着架子”,负面反馈“啪啪打脸”,我陷入了“流量焦虑”。

转机就在美丽的烟花三月。一位大V吐槽扬州早点包子,这可惹怒了世界美食之都扬州的各路网红,他们连发视频反击。看到他们在各自短视频平台上论战、撕扯,甚至恶语相向。我担心口水战后一地鸡毛,于是连夜发声:建议这位大V,请下口轻一点,扬州包子要沦“馅”了。建议义愤填膺的扬州网红回应调子别太高,别拿出扬州包子包打天下、扬州炒饭炒遍全球的咄咄逼人气势,反而是姿态要低、切口要小——不让扬州包子成为“受气包”,就要学会做引领舆论的“显眼包”。风趣幽默的表达,是观点的浓缩,更是情感的放大器。没想到,来自全国的网友被我的真诚打动,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称赞。

这就是网络舆论场,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是最有力的表达。放下身段拥抱用户,每一条视频、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人心的聚拢。

当下,如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我们党报老总要勇于躬身入局,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应当把触角延展到哪里;受众的需求有了变化,我们就要提供新型智慧服务。

我为舆情研究院定了一个口号:做心中有“数”舆情智慧“管家”。一位网友留言道:“光说不练假把式,能来帮我们处理危机吗?”

原来,他所在的单位,窗口同志在接访时爆出雷人之语:“你个小老百姓问这么多干嘛?”一下子引爆了舆论。我主动上门调研,领导同志哀叹道,类似信口开河的惨痛案例很多,咱们同志咋就不引以为戒呢!我说,雷人雷语就是一种病,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的病,得治!治病就从媒介素养课开始,我们拆解舆情,何为舆情?就是违背了常理常情、触怒了人情民情,令老百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要治好这个病,药方只有一个:说得好,前提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干得好。

多年来,我几乎跑遍了全市乡镇街道和服务窗口,到基层去,远比做短视频有挑战性,那是“现场直播”啊,没有文案、不能重拍,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 ,在突如其来的压力下,拿出化解矛盾的相对最优解。正是在实战中,我不断校准自己的定位:党报老总转战短视频赛道,不仅是聚光灯下的正能量网红,更应努力成为舆论战中的定海神针。

我们研究院每天拿出一份份高质量的舆情分析报告,最新传来好消息,市委宣传部带领我们研究院将入选中宣部舆情直报点。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20年前,我放弃大学老师工作,选择做一名职业媒体人。20年间,我把“讲故事、变视角、转作风”研究成果,变成了扬州日报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带出了一支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采编队伍。

过往的岁月,我用脚步丈量着新闻报道中的5个W;而今,我带领年轻记者——研究院兼职舆情分析师,努力回答好第6个W—Weight,Weight是分量之意,我们借助AI技术、大语言模型精准分析事件的影响如何、处置的效果如何,我们努力成为智库赛道的行家里手。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职业媒体人永远是年轻。58岁又如何,恰是出征好时机。每每热点发生,马上赶写文本,然后面对镜头款款道出那句话:“各位家人,这里是实话‘拾’说,咱们一起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