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奥运选题 被我“扒”出了隐藏剧情》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
张梦珂
2025-07-17 15:31:00  
 大家早浪厢好呀,阿晓得我讲的是啥个场户的闲话?别慌,我不是在念咒语,这是我们苏州张家港的方言,精确到村的那种。毕竟“散装江苏”,不精确到村,隔壁镇的人都听不懂。就像我们张家港的小老乡盛李豪,他在奥运会官网上的出生地怎么填的呢?两个字,东莱。
去年因为这个梗,张家港的东莱村在网络上火了,我也接到了报道盛李豪夺冠的新闻选题。激动归激动,问题来了,怎么把这个报道做好呢?别忘了,咱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冲向了盛李豪家,当时盛李豪爸爸李湘平的开的门,他不太愿意我们采访,生怕过多的报道,影响盛李豪的第二场个人赛发挥。我立刻开启张家港话社交模式:“阿哥,偶俚大老远赶来,要么喊偶俚先进去……吃口茶?”结果李爸爸一脸懵,可能在想:“这记者怎么一开口就像来蹭饭的?”结果,我跟“阿哥”混成了要好的朋友,也跟他达成了“君子协议”——先采访,等比赛结束再发布。两天后,盛李豪拿下个人项目奥运金牌。幸运的是,多亏了当时这份“厚脸皮”精神,让我们在融媒大战中获得了首发优势,几个关于盛李豪爸爸的独家短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泼天”的流量。尤其是李爸爸站在他们家的一面照片墙前,对我感慨道:“一个人越优秀,就走得越来越远了。有时候我做的梦,都是他小时候的样子”。我当时真的被这句话给“戳”到了,这是一个父亲最柔软的牵挂与最骄傲的矛盾。当时,我们团队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做融媒“短平快”之外,我们一定要做一集专题片,把这些背后默默托举的这群人记录下来。更让我们坚定这一想法的是——那天是7月29日,正是40年前,许海峰拿下“中国奥运第一金”的日子。
说干就干,我们团队几位同事在巴黎、北京、南京、苏州张家港,分头记录着这一选题的各种新闻现场。从小学体育老师杜佩茹、启蒙老师沈超,到国家队教练姚烨,再到中国奥运第一金获得者许海峰……我们见证了一位中国新生代运动员的成长轨迹,更看到了无数幕后英雄用双手托举起中国后浪的动人故事。
最难约的采访当然是许海峰。在座各位,猜猜看,作为一个地级市媒体,想找许海峰采访要打多少个电话?21个。最后一个电话,我终于要到了许海峰的手机号。到了北京,我把退休的许指导从市中心护送到了五环外的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管理中心,他当时说:“小姑娘,你追得真紧啊!”我心想:“那必须的,我们可是把您当移动靶来追的”。采访当然很顺利,让我意外的是,68岁的许指导记性特别好,回忆起多年的细节,还是历历在目,在采访结束后,许指导长舒一口气,开始跟我闲聊起来。他感慨万千,跟我说7月29日这个日子非常有意思,1932年刘长春单刀赴会去洛杉矶是“7·29”;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村升起是“7·29”;1984年他拿到第一枚金牌是“7·29”;40年后中国小将盛李豪拿金牌也是“7·29”。这段采访其实是我们没有意料到的,摄像本来已经准备收灯光了,但是相信在座各位肯定都能敏锐地感觉到,非常精彩,最后我把它剪进了片子。事实证明,好的采访往往发生在最随意、最松弛的时刻。采访结束,许指导还带我参观了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管理中心,大门旁边就是一面奥运冠军的荣誉墙,地面上还有23个奥运冠军脚印——这些深浅不一的足迹,如同四十年来中国射击射箭运动的缩影,将一代代体育人的拼搏与传承具象地展现在眼前。一代代人奋力拼搏,不就是为了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吗?当下,站在这些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印记前,我情不自禁地举起话筒,完成了一段充满敬意的现场口播。
故事的最后,我们跟着张家港东莱小学的孩子们,连夜赶火车参与的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孩子们难掩兴奋之情,为了获得最佳观礼位置,他们几乎彻夜未眠,凌晨三点就抵达了天安门广场。从黎明前的黑暗到东方既白,我们全程记录着现场观礼人群的动人瞬间。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她的儿女们将她高高托起,只为让年迈的母亲能够更清晰地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每一个瞬间。国旗升起,老人留下了一行热泪,这一幕被定格在我们的镜头里,它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那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是代代相传的信仰,更是凝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爱国情怀。
很骄傲地跟大家汇报下我们的成绩单:片子上线后第二天,就获得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荐,多个央媒客户端转载,相关话题5次登上微博全国热搜,全网阅读量累计过亿,还被《新闻联播》选用播出。回过头来,我体会到了“四力”的千钧分量——脚力,也许就是凌晨三点天安门前的寒风与热泪;眼力,也许就是捕捉许海峰回忆时闪烁的微光;脑力,也许就是发现四个“7·29”的历史巧合;笔力,也许就是把奥运冠军脚印与普通人托举的双手,写成一首关于传承的史诗。那份对新闻的赤诚,从未改变,就跟在座的每一个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