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正在偷偷加练》
苏州日报社
赵劼
2025-07-21 17:12:00  

我是《苏州日报》视频记者赵劼。近阶段的热点,“苏超”无疑占一位,今天我就来说说关于“苏超”的事儿。

其实在今年4月初接到报道任务,需要申请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证件时,我还和同事谈笑着,“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业余联赛,竟然还要办采访证?”毕竟,干了十几年记者,大大小小的赛事报道参与了不少,挂在书房里的一大堆记者证件中,随便挑一张出来,都显得更有含金量。

结果没想到,如今,很多朋友包括同事拼命刷手机抢票,甚至刷了两轮都抢不到,然后来问我有没有票,我只能傲娇地说:“没有,我只有证。”谁能懂,这张证的含金量啊。

回想5月10日,我在苏州市体育中心见证首轮苏州VS宿迁的比赛时,意外发现:当苏州队两度落后又两度扳平,10233名观众的呐喊声居然比中甲还热烈。那一刻,我忽然有些恍惚。但我还是按照策划,出了两条常规新闻,首轮就这么常规收官了。毕竟,业余比赛嘛,还要怎样呢?

谁都没想到,只用了三周,“苏超”就彻底火了。尤其是6月1日第三轮结束后,苏锡常排名垫底,喜提“太湖三傻”,一时风头无俩。太湖三傻并不是真傻,但我是真傻眼了。让我傻眼的,是苏州队第三轮竟然是轮空。苏州日报做报道的原则之一是不惟流量,但要善聚流量,用好流量。能不能在这14天空窗期接住、用好“苏超”的“泼天富贵”?今年4月底苏州日报刚刚进行了新一轮融媒系统性变革,大考就这么快的来到了。

我们深入一线发现真相——球员们白天上班上课,晚上加练,只为在第四轮对阵连云港时证明自己。这条《偷偷加练》的短视频登上全国热搜24位,全网点击超千万,让全国看见了"热爱"的力量。这条既硬又软、还带点委屈更有点倔强情绪的现场新闻,又何尝不是苏州日报记者“偷偷”加练出来的呢?

经过漫长的两周等待,6月15日,“苏超”第四轮,苏州队北上挑战连云港。属于苏州的比赛日终于又到来了。当天,我跟随球迷高铁专列北上连云港。在车站,我捕捉到一对"断交"夫妻的趣味故事:妻子是苏州人,而丈夫却身着连云港队服,此番阿连阿苏的对决,也导致夫妻二人“断交”一天。于是我从站台到车厢,一路跟着他们,视频采访了这对夫妻。没成想,连云港大哥在车里居然换上了苏州球迷服,认怂了,这一瞬间就更有话题性了。我一边拍,一边把素材同步传给视频编辑,很快高铁还没到南京,短视频《苏州战连云港前 这对夫妻“绝交”了》已经出现在各平台,收获150万点击。

事实证明,记者就得靠眼力和腿力。之后,我在球场看台上偶遇的"唐僧"球迷,则让《苏州摊牌了 请来唐僧了》的话题登上热搜。不得不提的是,虽然那天不是我见过的观众最多的体育场,但绝对是加油声最热烈的场子,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也导致了现场信号十分拥挤,我的素材无法回传,不得已,我只能在媒体中心和球场间来回穿梭,用双腿传递新闻——新媒体时代的时效性,终究要靠"脚力"突围。

最终阿苏和阿连握手言和,苏州喜提“谁都打不过”的三连平。比赛一结束,我和同事就第一时间冲进场内采访苏州进球队员王飞。虽然球衣在比赛中被对手撕破,但这位干工程的新苏州人还是一脸淡定,说这不像是比赛,更像兄弟俩的较量。那一刻,我又突然理解了苏超,嘴上说的都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但实际上处处都在秀恩爱。

但是,属于我们的加练,才刚刚开始。

每一轮比赛前,我们都会开策划会,定下清晰的目标,第五轮,苏州坐镇梦幻主场昆山奥体中心迎战扬州,取得联赛首胜,一片欢腾;第六轮,作客南京,握手言和;在刚刚结束的第七轮比赛里,4:0拿下镇江,苏州队的状态愈发神勇,而作为记者,我们既要玩转“梗文化”,更要坚守新闻的温度。这场始于“业余”的足球盛宴,用最纯粹的热爱,点燃了一座座城市,也重塑了我对体育、对新闻的认知。足球的灵魂,永远在每一个为它呐喊、奔跑、拼搏的人心中,而好新闻,永远生长在泥土里,沸腾在热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