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体育记者遇上苏超:痛并快乐着》
现代快报
王卫
2025-07-21 13:01:00  

在说苏超之前,我想先说说我的故事——2003年,亚洲杯,彼时刚刚10岁出头的我,跟着父亲一起看完了决赛,从此,在心底埋下了一颗足球的种子。2015年7月,我入职现代快报,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如今,在成为球迷20多年之后、在成为体育记者整整10年之后,我遇上了“苏超”,这个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全民足球IP赛事。

2025年,在苏超没有爆火之前,就参与了苏超赛前新闻发布会、揭幕战等报道。苏超爆火之后,深入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南京奥体、淮安奥体、扬州体育公园体育场等地,现场采访、报道苏超最鲜活的新闻。

正如硬币总有两面,“苏超”也让人欢喜让人忧:作为省级媒体记者,“端水”端到手酸——“苏超”“十三太保”,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水应该怎么端?十年体育记者遇上苏超:痛并快乐着。

(一)

6月14日,“苏超”第四轮角逐,淮安队主场1:1战平南京队。这场较量共吸引26018名球迷现场观战,刷新了当时的上座纪录。

赛前,铁路部门特别开通了长三角首趟往返于南京站与淮安东站的“苏超”球迷高铁专列。专列不仅票价优惠,购票还附赠球迷助威服。

我们报道过世界杯、亚冠、中超,即便是职业球队的球迷,也未曾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苏超”球迷专列。

身为在南京工作多年的安徽人,再加上南京队中有球员杨笑天这样的老友,赛前我内心的天平多少有点偏向南京队。

坐上球迷专列,我们全程见证了“网红短视频”博主叨叨傅与南京球迷一同“狂欢”。

录制为南京队加油的视频时,叨叨傅故意大喊“淮安”,引得南京球迷高喊“下车”——赛前两队球迷似乎还真有那么点“火药味”。

可到了淮安东站,一切就不一样了。

当地早已准备好45辆大巴车接驳南京球迷和媒体,一路送至体育场,完全是“无缝对接”。大巴车上还挂满了南京和淮安两队的队徽。淮安体育中心广场上,也早就摆好了市集,备好了小龙虾、麻辣鹅等淮安特产。

客场征战的南京渴望拿分,而主场作战的淮安“礼遇”又是如此周到,这碗水实在难端!

好在比赛最终以1:1的比分收官,两队各取1分,算是从比分上把这碗水端平了。

赛后,南京的省级媒体记者与淮安当地记者相拥着说:“1:1是最好的结果!”

现场比分。

(二)

“苏超”开赛至今,要说流量最高的球队,那一定是“十三妹”常州队。而最想证明自己的球队,恐怕要数被抢走“南哥”称号的南京队了。因此,“苏超”第五轮,南京队客场对阵常州队的比赛,成了我们“端水端得最辛苦”的一场赛事。

一边是积分榜上落后于南通队的南京,一边是0进球、0胜场、0积分的常州。我们一方面希望南京能赢球,在积分榜上追一追南通,让“南哥”的称号留一些悬念;另一方面,一直没能取胜的常州实在让人“怜爱”——球员渴望一个进球,球迷期待一场胜利。

从情感上来说,作为扎根南京的省级媒体,大多与南京队接触更多。南京队里有太多熟悉的球员:杨笑天、戈伟、苗明、唐淼、渠成以及目前位列“苏超”射手榜的滕帅,都是江苏队的旧将。私心里,我们很希望他们能赢,帮助南京重新夺回“南哥”的称号。

但是,我们又特别渴望常州队能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

“苏超”开赛以来,虽说外界总调侃“常州输了比赛,赢了流量”,但我们深知,作为一项竞技赛事,开赛以来进球都没有一个的常州队背负着多大压力。

比赛过程中,南京队1:0、2:0、3:0……如果说此前我们还在为支持哪边而纠结,那么当南京队连进第三球后,报道组几乎所有人,都像现场球迷一样,开始期盼常州队能攻入一球。

常州队拼到了最后一秒,教练因球员错失良机在雨中跪地的画面,让无数网友动容。但最终,他们还是以4:0落败。

就像常州队副领队说的那样,足球有时候跟人生一样,拼尽全力也可能一无所获。

在客观报道比分和赛事的同时,我们在稿件的最后,用“可以失败,但斗志永存;常州不哭,我们与球队同在”结尾,获得了不少球迷的点赞。

(三)

作为江苏省级主流媒体,在报道“苏超”时把水端平,就要看到13支球队的“个体价值”。

通过一个多月比赛,我们报道了南通“真南哥”的崛起“秘笈”:南通珂缔缘拖鞋厂老板李太镇20多年如一日对足球的热爱、支持与投入。

我们报道了“十三妹”的坚持:0进球、0胜场、0积分背后,是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拼到最后一分钟的坚守,换来的是球迷的不离不弃与全省乃至全国网友的支持与呐喊。

我们报道了省会南京队的包容与自信:当南京队喊出“人人都想当南哥”的热梗时,这项全民参与的赛事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我们报道了连云港主场战平苏州比赛中的动人一幕:两队球员在禁区拼抢时头部相撞,起身后互相拍拍肩膀,相伴走出赛场,同喝一瓶水,动作同步得就像队友。

我们报道“南京队4:0打哭常州小朋友”,也不吝笔墨关注“南京队球迷一直高喊‘常州加油!常州进一球!’”这场比赛结束后,南京球迷为常州球员送上了掌声与祝福,并高举“感谢常州”的牌子。

我们在“端水”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与广大“苏超”球迷一同见证一幕幕温情,也看到了“苏超”的底色:江苏“十三太保”竞争背后的合作、共生与共赢。

“端水”,既是省级媒体报道“苏超”的“无奈”,也是“苏超”爆火后的“凡尔赛”。

“端水”江苏“十三太保”,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