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华日报的一名普通编辑,今天有幸能够在这里,我很忐忑,因为作为一位标准球盲,却斗胆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和“苏超”的故事——没错,就是那个从“小透明”逆袭成“顶流”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说实话,一开始“苏超”根本没人关注。5月10日开幕时,我们按惯例编发了一条正经消息,阅读量平平。主流媒体赛事报道仍停留在传统三板斧上:赛事预告、领导出席和比分播报。此后两轮比赛过去,也没太热起来,现场观赛主办方还要送票,请人来看。网络上倒是有网友开始造梗讨论,但主流媒体尚未下场。
转折发生在5月26日中午,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交汇点大平台执行负责人杭春燕杭总在交汇点全员群突然“摇人”:“江苏本地的赛事,主流媒体究竟该怎么接梗玩梗引导梗,把网友看球的快乐接过来?”确认领导没有被盗号以后,我顿时兴奋了起来——官媒主动玩梗?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立马举手报了名。当天,“木更工作室”火速成立。还没等我琢磨明白怎么“玩梗”,一个覆盖全报社的150人扁平化工作群“苏超联赛”已连夜建好。作为值班编辑,我也被幸运地被薅进了群。
江苏网友总调侃本省是“散装十三太保”,巧了,我们新华日报也有十三个分社。果然,我都还没准备好,他们已经“打起来了”。工作群24小时“叮咚”狂响,分社同事们像打了“鸡血”:南京分社刚抛出“盐水鸭武侠梗”。南通分社秒回“真南哥炼成记”;徐州分社联动网红“叨叨傅”讲楚汉段子,镇江分社反手甩出“白娘子”……我边刷屏边乐:原来严肃党报的外壳下,同事里竟藏着一群“梗王”!
我们木更工作室也当仁不让,5月27日,推出原创稿件《凭什么,“苏超”这次火爆全国?》,这是官方媒体发布的首篇观察“苏超”出圈的深度评论,首提“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引发全网关注,客户端点击量突破10万。紧接着“城市Battle海报”上线:十三市把大闸蟹、恐龙、陈醋等特色元素全融进球场,阅读量破8000万。
全网炸了。网友惊呼:“官媒带头玩梗比段子手还野!”“新华日报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当“玩梗”达到一定热度后,我们如何把握导向、深化报道,是让“苏超”从“爆红”成为“长红”的关键。集团主要领导带头策划了重磅专栏《“苏超”出圈记》,我们以同名深度报道开栏,梳理出100个“符号”持续解码赛事内核。推出了全网最多的深度观察:《名家看“苏超”》《跟着“苏超”去读城》《球能踢多远?一起看看经济大省的“足球经”》等等。
6月3日,领导又给我私发了条消息,认真地问:哎,小沈,你平常喜欢看足球吗,对足球了解吗?二连问让我心里有点慌,其实在“苏超”之前,我几乎不看足球,对足球可以说一无所知,但是我知道领导肯定是有任务交给我,我觉得是个机会,没看过可以看,不了解可以了解,于是我“心虚”地回答:“世界杯会看一点,了解一些。”领导说:“好的,已经很不错了”。然后就给我派了个活,写一篇深度创意短视频的文案,题目叫《什么是“苏超”?》,强调一定要有“深度”。
什么是“苏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对我这个安徽人来说,却是个巨大的挑战。足球规则尚可速成,但“苏超”背后蕴含的江苏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核,绝非浮光掠影便能参透!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江苏历史与人文资料中。从无从下手、抓耳挠腮到稍有眉目、逻辑清晰,江苏真是“越看越有”,“苏超”背后的“苏式气韵”和“超凡能量”,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后来这部短视频作品发布后成功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评语说:从“特别会拼”“最有水平”“强兵猛将”三个维度,诠释“苏超”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反映江苏奋进姿态与创新活力。角度新颖,内容深刻,别有韵味。
“苏超”火了之后,媒体圈里流行起一个段子:“苏超”再这么火下去,咱媒体人都得去做B超了。一到周末,咱前方直播团队和后方保障团队全员上阵,随时待命。有人问我:“你们这么拼,图啥呀?”我想起有次在徐州采访,碰到个快退休的阿姨,她说起“苏超”那是门儿清,哪场徐州赢了,下一场要跟哪个市比,积分排名咋样,讲得眉飞色舞,三句话不离“咱徐州队”。她说,看“苏超”,就像“摸到了家乡的温度”——是的,我们图的,是融媒报道直抵人心的温度。
现在回头看,“苏超”的流量哪是泼天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苏超”报道,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媒体人的很多不足,也让我们看到了转型的无限可能。在这场媒体融合实践中,新老媒体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你教我把握政策红线、守住新闻底线,我教你玩转媒体平台、洞察网络文化。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思维理念的重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欲赢得受众,必先融入大众,放下“身段”,才能回归党端服务人民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