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后的这个庞然大物是什么,大家能猜到吗?它是一个船舶发动机,我们称之为船舶的“心脏”。)
大家好,我是靖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石磊。就在18天前,一颗“靖江心”正式交付,即将安装在一艘2万吨的化学品船舶上,开始它的远洋“跳动”。
这一刻,我们等了17年。
通江达海的靖江,是“世界船都”,是中国最强造船县,从靖江驶出的船舶占全球的10%、全国的24%、江苏的50%。然而,光环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隐痛。
船用发动机,工业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反映出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这颗“工业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底气和实力。如果没有发动机,万吨巨轮只是躯壳。然而靖江的船舶产业链中,恰恰缺少了发动机这一“命门”环节。纵然有数十万吨级的制造能力,却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心脏”维持运转。这种“大而不强”的格局,让靖江如鲠在喉。
“我们要造发动机,要掌握核心技术,要打破垄断,突破‘卡脖子’的困境。”就是在这样的决心中,我参加工作,来到记者岗位,也由此见证了靖江的“造心”之路。
2008年,靖江在全省率先引进船用柴油机项目,迈出了“心脏争夺战”的第一步。作为船舶条线的记者,我见证了太多第一次:
靖江第一次牵手行业巨头德国Everllence,成为中国首个可以生产船用低速柴油机的城市;第一次看着巨大的“钢铁心脏”成功组装,曙光近在眼前;第一次听见国产发动机发出轰鸣,仿佛宣告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心脏”开始自主跳动……那种骄傲、自豪,溢满了一位年轻记者的心,我想向全世界说,看,这就是大国制造的澎湃力量!
我没想到的是,2015年,这颗稚嫩的“心脏”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那一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船舶行业迎来寒冬。世界航运低迷,订单锐减,船东撤单,靖江船舶发动机项目因此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停产。偌大的企业,昨天还是火力全开,今天却人去楼空。这场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让城市“动力梦碎”。那些天,我的采访本上写满了问号,这个来之不易的项目,难道就这样夭折了吗?那些日夜攻关的技术成果,真的要就此尘封了吗?
不甘心,明明拥有了技术,却要在黎明前倒下;不认输,即便寒风凛冽,也要守护这颗刚刚萌芽的“靖江心”。
当年,靖江市委市政府果断出手,实行“保护+盘活”的政策,为“靖江心”作最后一搏!
五年后,项目的128名核心技术骨干再次聚集,重新出发。失去发动机组装的资格,就从零部件做起;没有稳定订单,就用产品和技术积攒新的口碑。前往报道时,技术负责人和我说,“石记者,你看着,只要给我们一个时机,一定能激活这颗‘动力心脏’!”
熬过最艰难的时刻,2024年,德国Everllence再度慕名而来!机会来了!靖江船舶动力企业,与中国船舶、广西玉柴、恒力重工比肩,成为中国第四家、江苏首家生产Everllence船用低速柴油机的制造企业。
今年6月24日,首台Everllence主机成功交付。现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眼泛泪花。17年,这颗“靖江心”终于再次跳动,而且,比任何时候都铿锵有力——它不仅宣告着一座城市产业梦想的实现,更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坚韧与智慧。
目送“靖江心”的发运,我仿佛看到一颗璀璨的工业火种正乘风破浪,沿着长江黄金水道,以燎原之势奔向蔚蓝深海,奏响中国船舶工业迈向高端的最强音。今后,它将以一周一台的主机交付速度,让世界听到“中国制造”的有力跳动。
“靖江心”也与我的记者生涯同频共振。在正青春的时候启程,在正蓬勃的时候参与,在涅槃的时候陪伴,在重新出发的时候见证,在终获成功的时候喝彩。17年,“靖江心”仿佛在我的胸腔里持续跳动,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与荣光。
我们的“靖江心”,我们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