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交通记者的“春夏秋冬”
我是来自新华日报的一线交通记者田墨池。人们总说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我们交通记者记录的,是基础设施的加速互联,是“公铁水空”织就的立体通衢,是流动的经济脉搏,更是无数普通人用脚步丈量、用期待书写的跃动故事。
我的故事,就从这四季轮转的交通线上说起。
春:“归途”
哐当哐当,“慢慢”归途暖。今年春运,我转换视角,踏上了承载无数人回忆的绿皮火车——T112次列车。
这趟旅程的缘起,是去年采访原上海铁路局南京站南京南客运主任刘咏梅时,她手机里珍藏的一张老照片——定格了当年南京西站春运时,旅客们拥挤上车的经典瞬间。
那熟悉的场景,瞬间也勾起了我的记忆。小时候,爸妈带我去黄山游玩。在等待绿皮火车的候车厅里,空气混杂着各种气味,地面也总有些说不清的污渍。检票口一开,人群便如潮水般涌向站台,你推我搡。老爸生怕我被挤散,一把将我抱起,直接扛在肩头。我在他肩头张望,四周尽是同样被高高举起的孩童。
这一次的T112次列车采访,绿皮火车变了,也似乎没变。
变的是,车厢已告别燃煤锅炉的旧时代,取而代之的是装备空调、电茶炉和USB充电口的新型客车。车厢内,冬暖夏凉、干净明亮,彻底挥别了“夏天蒸笼、冬天冰窖”的窘迫。
不变的是“旅途中的人”。
采访中,我遇见拿着火车模型的“火车迷”小男孩、分享生意经的衢州卤货老板、翻看全家福的快递员……车厢方寸间,流淌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如今的江苏,路网纵横,基础设施完善,“公铁水空”条条大道通往“回家的路”。民航加密热门航线,公路发挥“兜底”保障,水路增投重点运力,只为护佑每位游子归途顺遂。这一个个“回家选项”,既映照江苏从交通大省迈向交通强省的坚实步履,也见证着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
夏:“问诊”
“热点”就是我们交通记者的“战场”。
去年6月,我走进南京南动车运用所检修库,热浪顿时扑面而来——由于检修全程需断电作业,偌大的库内没有空调运转。抬眼望去,五列动车正在同时接受检修。
高温下高速运行的列车,空调滤网极易吸附飞絮粉尘,“清肺”至关重要。我跟随“清肺”师傅爬上爬下,合力抬起卸下的、足有10公斤重的盖板。高压水枪冲刷散热翅片,水花四溅,转眼间衣服就湿透了,早已分不清是水是汗。
暑运高峰,列车高负荷运转,轮轴探伤工作更是关键一环。师傅们不仅要紧盯超声波探伤仪的波形,精准识别裂纹隐患,还时常需要钻入车底检查。车下空间极其逼仄,人只能弓着背、仰着头,借助手电光线,仔细排查每一个零部件是否松动。
这么炎热的天气下,0.1毫米的微小裂纹都不能有,它足以在高速中酿成断轴大祸。一直站着,他们的工作服都是湿的。
交通领域专业术语繁多。但为了让读者清晰理解,采访中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技术人员深入沟通。汗流浃背的一天采访结束,日均步数轻松突破两万。高温炙烤叠加体力透支,累是真的累,但为了真实记录下这份坚守与付出,什么都值得了!
秋:“启程”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交通线上也迎来了“丰收”——南沿江城际铁路历经4年多的建设,通车运营!
于江苏而言,这条铁路铺开了路网新画卷;于我而言,它从一个陌生的存在,渐渐成了熟悉的“朋友”。从全线首片箱梁成功架设,到唯一的隧道——阳山隧道顺利贯通,再到全线铺轨完成;直至2023年9月,它终于迎来正式运营的时刻。
开通当天,我站在月台上,望着它缓缓驶来,很激动。它终于要承载第一波客人,将开始它真正的旅程。
思绪不由飘回四年前的首次踏访。特意换上防滑运动鞋,一脚踩进基坑边的土路,鞋便深陷泥中。工地师傅见状笑道:“小姑娘家来这遭罪啦!”但当我得知,脚下这片泥泞,未来将是南沿江城际铁路飞驰之地,句容、金坛、江阴等地将由此迈入高铁时代,老百姓“抬脚就是高铁站”的愿景即将成真时,早已忘却白鞋已成了“泥靴”。
除了新闻报道,在开通前一个月,我还创作了《解码278.5公里》手绘新媒体产品,让更多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条铁路带来的点滴变化。
超级大环线、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的开工,“水运江苏”建设快马加鞭……今年召开的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江苏将确保完成‘十四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元的目标。
1万亿元意味着什么?相比“十三五”时期,江苏公铁水空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资规模,翻了近1.6倍。将那些真实、动人的建设故事呈现出来,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澎湃活力,也和这个伟大的时代进行对话,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冬:“积蓄”
冬天是修养的时节,也是岁末年终的总结时刻。提笔梳理,一年到头我仿佛跟着江苏大地上的“公铁水空”一路奔驰,也见证了江苏交通的发展速度。
这里路网纵横——与“十二五”末相比,全省铁路总里程从2755公里增加到4731公里,其中高铁从859公里增加到2594公里,在全国的位次由第十四跃居至全国前列;高铁面积密度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截至目前,全省在建高铁里程达到1085.5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这里水运畅通——截至2024年底,全省干线航道里程达2664公里、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29.8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36.1亿吨、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98个、亿吨大港10个,均居全国第一
从“轨道上的江苏”风驰电掣,到“水运江苏”百舸争流,交通之变正积蓄出发展动能,持续放大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的综合优势。
江苏肩负着为全国经济大局挑大梁的重任,而交通,正是其中坚实的关键支撑。能成为这一壮阔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作为“共挑大梁”的一份子,我深感与有荣焉。
未来,我仍将继续在路上,在四季更迭的交通线上,寻找、记录、讲述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