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广电记者张贺。
2010年,我从安徽来到江苏读大学,转眼间已经在江苏读书工作生活了15年,工作后有8年时间从事经济类新闻报道工作。这8年里,我常常被很多朋友、特别是外地朋友问到:江苏为什么被称为“苏大强”?我在想,江苏“强”的原因是在我曾经报道过的宏大的战略蓝图里?还是在一个个轰鸣忙碌的生产车间里呢?今天,我想带大家拨开数字的迷雾,走进三缕升腾于市井深处的烟火去寻找答案。
第一缕烟火,来自一家菜市场。这家菜场位于苏州主城区——彩香菜市场,它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曾是苏州城西最大的室内菜场。现在,它经过改造升级已经变成了这样,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被誉为“苏州菜场天花板”。和这家菜场的相遇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今年四月,我被派到苏州去做经济报道,在一开始预设的“大主题”采访遭遇瓶颈之后,我们果断放下这些宏大主题,沉入苏州街巷,在这里记录下了最鲜活的素材。有三个人物我依然印象深刻,一个是猪排店老板,他幽默地告诉我:“一天卖出的猪排,猪看了都害怕”;另外一个是忙碌的锅贴师傅,他和我说他们一天要包4000个锅贴,每次累得回到家倒头就睡;还有一家卖茨菇片的夫妻档,这家店刘嘉玲也去打过卡,但是他们人手有限,每天只能限量供应200斤。
采访完他们,我在想,这家菜场为何如此火爆?于是我们又采访了大量本地市民,虽然他们温软的吴侬软语我听不太懂,但我也逐渐找到了答案——这里既珍藏着老苏州的舌尖记忆,又注入了时尚体验与便捷服务,于是在我的新媒体作品《在网红菜场“逛吃逛吃”》的结尾,我这样说道:“人间烟火气,还属小菜场,当菜场变得更加规范、更加有趣、更加多元,一个小菜场也能成为促进消费的鲜活场景”。这升腾的烟火,是畅通江苏经济微循环的星火之源,更是中国内需市场深厚韧性的生动诠释。
第二缕烟火,来自太仓的一条风情街——罗腾堡风情街。江苏太仓被称为“中国德企之乡”,目前在太仓的德国企业超过550家。为了让大洋彼岸的德国企业找到家的归属感,当地政府根据德国南部小镇罗腾堡的建筑风格一比一复刻了这条风情街。在德国有一句谚语,“啤酒是友谊的桥梁”,所以太仓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九届啤酒节。
今年,我在这里认识了刚来中国半年多的德国小伙菲利普,我还清晰地记得,当他站在世界地图前和我比划着从德国老家来到江苏太仓有多远时,他又补了一句:“来到这里并不陌生,因为有熟悉的环境,有熟悉的朋友,更有各种便利、周到的服务。”前两天和菲利普联系,他和我说,他的新工厂很快就要落成,工人们也都招好了!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栽得梧桐好,引得凤凰来。2024年,太仓全市16家外企利润再投资高达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外商“真金白银”的加码,正是对“中国经济光明论”最有力的背书。太仓的实践雄辩地宣告:当开放包容遇见制度创新,这片热土自能引凤长栖、活力奔涌。
第三缕烟火,来自一家平常的烧烤店。今年7月6日晚,我们在直播纪录“苏超”第六轮宿迁主场对阵连云港的比赛,那天两只球队踢成2:2平。忙完后,我们走进了宿迁一家烧烤店吃晚饭,那时已经是工作日的零点,但是烧烤店依旧人声鼎沸。在我们餐桌的左手边坐着客队连云港的球迷,我们右手边坐着主队宿迁球迷。有意思的是,当客队连云港队球迷准备起身结账,本地宿迁老哥一把按住:“到了咱这儿,哪能让客人掏钱!”双方争执不下时,老板娘笑着解围,最终爽快地给所有球迷打了八折。这温情一幕足以证明,一场“苏超”赛事,不仅点燃了深夜的消费热情,更串联起文化认同、旅游体验与体育激情。这火热的烤炉边升腾的,是文旅体深度融合催生的消费新动能——这动能,不仅藏在老板娘密密麻麻的账本里,更在人与人相视一笑的温暖中。
亲爱的朋友们,人间烟火气,从来不只是灶台边的家长里短;经济光明论,也绝非遥不可及的理论灯塔。作为一名经济观察领域的记者,除了“飞到高空”进行宏观政策解读,我更愿意“贴地飞行”扎根一线记录。在旁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笨功夫,但正是这种笨功夫,才让我捕捉到了这一缕缕生动感人的烟火瞬间。这些烟火瞬间里有“小日子”,更有“大时代”。然而,“烟火瞬间”绝不会从天而降,只有真正到达,才能发现一瞬间,感悟一瞬间,传播一瞬间。
现在,我好像能回答开篇那个问题了。江苏为什么强?答案就在我新闻报道的镜头里:在彩香菜市场的一张张笑脸上,在罗腾堡风情街的一杯杯啤酒中,在“苏超”球迷争相买单的温情里。从一缕烟火,到千千万万缕烟火,江苏大地上,升腾着最坚韧的活力、跳动着最蓬勃的生机。
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将继续用好职业赋予我的另一双“眼睛”,去记录更多寻常巷陌的烟火;去记录烟火气升腾处,中国经济拔节生长的声音;去记录祖国大地上,无数缕烟火汇聚成炬,照亮中国经济的光明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