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芯”》
泰州市姜堰区融媒体中心
杨晓艳
2025-07-17 17:41:00  

我是姜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艳。

提起大国重器,大家会想到什么?是翱翔九天的神舟飞船,还是驰骋万里的中国高铁,而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都离不开小小的芯片。曾几何时,我国芯片领域深陷“卡脖子”之痛,核心技术被国外紧紧攥在手中,求而不得,买亦无门。然而,总有那么一群人,不愿屈服于困境,时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的尧舜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他心怀制造中国“芯”的宏愿,毅然辞去安稳教职,奔赴姜堰,创办了华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踏上了那条充满荆棘的光电子芯片研发之路。

我手中拿着的,就是56GVCSEL光通信芯片模具。还记得当我走进华芯半导体实验室时,尧舜博士小心翼翼地将这枚小小的模具递到我的手中,看我满脸疑惑,他对我说:“别看它小,里面可藏着上万个芯片。”透过电子显微镜,我看到放大500倍后的纳米级芯片——我被深深震撼了,它们宛如微观宇宙中的璀璨星辰,闪烁着自主创新的光芒。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科技的震撼,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跟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摇篮里的华芯可谓举步维艰,没有先进装备,没有成熟工艺,更没有优质原料,近乎处于“三无状态”。但尧舜和他的团队坚信:“核心技术,一定要靠我们自己。”他们犹如勇士闯入未知战场,一头扎进微观世界,不分昼夜地投身研发。技术突破,谈何容易?一次次实验,换来的是失败;一组组数据,最终归零。最艰难之际,团队成员甚至心生退意,可尧舜始终态度坚决:“实力落后,便会挨打;技术受制,就无尊严!中国‘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造!”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数万次失败的洗礼,他们终于研制出性能优于芯片业巨头10倍的产品,并成功完成验证。

然而,科研之路,从无坦途。2019年,我和同事前往华芯半导体,本是为报道新型芯片的喜讯,却意外见证了研发路上的惊险与不易。当时,芯片即将量产,试用单位却突然反馈:产品使用寿命存在重大缺陷,本应工作10年以上的芯片,竟只能运行不到一个月。回想起当时实验室里的场景,我至今都印象深刻,空气仿佛凝固了,研发人员眼中的期待瞬间化为失落与不甘。我试图安慰尧舜,他却目光坚定地说:“给我们一点时间,一定能行!”

从那以后,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家。一遍又一遍借助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对芯片进行层层解剖、检查、测量。终于,在芯片内部几百层特殊材料的其中一层发现了问题:原本60纳米厚的材料,实际竟达80纳米,这微小的20纳米偏差,却造成了芯片性能灾难性的裂化。

“亮了,亮了!芯片发光了!”那天,我和研发团队一起等待测试结果,沉寂了几个星期的实验室爆发出阵阵欢呼声,经历了一次次性能测试,一场场头脑风暴,实验室里监测芯片的电子屏幕终于亮了起来,问题解决了!那一刻,我看到尧舜悄悄抹了抹眼角。在尧舜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如今,这款芯片寿命已超过30万小时,比同类进口芯片还要耐用。

华芯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而我也用一次次的出发与记录,不断地走进他们。7年来,20多次采访,十多篇报道,我试图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些“平凡英雄”的瞬间:那是外延部经理梁高明带病完成关键实验时倔强的身影,是江霭庭博士桌上凉透却一口未动的盒饭,是整个技术团队三天两夜不眠不休攻克技术难关时熬红的双眼……正是这群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科研人员,让华芯从“一张白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企业,与中兴、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等科技先锋紧密合作,成功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为国内上下游产业降低成本超百亿元,有力保障了我国光通信产业链的安全。采访中,我发现,尧舜就是个标标准准的理工男,他的话并不多,但有句话我记得特别牢:“打造中国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上甘岭’,如果我们不努力,困难就会留给下一代。”

作为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瞬间。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小小“中国芯”背后的这群默默无闻,却又执着攀登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永不止步,我们的采访也将继续前行。我坚信,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我们会不断邂逅更多这样的动人故事,见证更多中国智造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