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无锡日报记者崔欣润。
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死了。
2022年,尽管留守团队竭力自救,但识凌科技还是走到了破产边缘:项目延期、回款停滞、资金枯竭,创始人留美不回。
转机发生在意想不到之处。2023年初,新吴法院执行局在一个常见的劳动报酬群案中,发现了其中的不寻常——识凌科技在新吴区口碑素来不错,企业走到这一步,更多的是外力因素。同时,法官发现,企业破产估值仅剩5.63万元,相较涉劳动报酬群案的诉求数量,属于杯水车薪。
新吴法院执行局思索:这企业是否值得救一救?
几番琢磨,法院发现:相较于企业的几台旧电脑和旧设备,识凌科技更值钱的是其软实力。成立10余年,企业拥有35项有效专利、7项商标信息,曾承接并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拳头产品SDA占业内第一,还有为6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验。更可贵的企业人员的精神,这几年,以另一负责人朱光辉为核心的团队,正通过个人贷款、担保贷款等方式用尽全力自救。
要救!但怎么救?软实力在法院执行中卖不出钱,但在市场上却是有价值的。当前,新吴法院正在探索“执破融合”机制,办理破产案件的民二庭提前介入,并共同对识凌科技的整体状况、存续价值、重生路径等内容进行体检和评估。法院总结,救回企业尚存几个难点,其一,是识凌科技的主要金融债权人放下部分权益,给予企业重整的时间;其二,是找到“慧眼识珠”的买家,企业才能预重整成功;其三,是当地有关部门也给予支持。
关关难过关关过,府院联动救企业。新吴法院联动企业所在的梅村街道,召开预重整债权人会议。经过多方动员,债权人表态:“企业重生的价值度远高于清算的结果,我们愿意再相信企业一次。”为尽量减少金融债权人的损失,梅村街道启动政府金融贷款风险补偿。尽管小有波折,公开竞价招募走到了第二轮,识凌科技终于迎来了意向预重整投资人——无锡智臻医疗有限公司。
最终,识凌科技以1000万元的价格,拍卖给智臻医疗。
2024年2月27日,朱光辉成为企业法人,意味着凌科技重获新生。一年多没有收入的员工们拿到了劳动报酬、重返岗位,识凌科技终于重返市场。
在采访中,我问朱光辉,这家企业不是您一手创办,以您的资质,完全可以去其他平台、获得一份不错的报酬,为什么还要用尽全力挽救一个濒死的企业?
他说:“可能是做医生的经历,让我觉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去救!”
他不仅不忍心看一个曾经蒸蒸日上的公司走到末路,也不忍心让近百名员工的一年多薪水消失,更不愿意辜负多名投资人的信赖,以及无锡政府这些年的鼎力扶持。
此时,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投资人因不可抗力无法注资的日子里、在他坚持救企业遭到家人极力反对的日子里、在员工集体讨薪的日子里,他都没有哭。而在企业重生后,如山般的压力退去,这个50岁的男人落下了眼泪。
如果不是企业强烈的求生欲和积极自救的精神,企业也不会在无可奈何之时走到破产清算;如果不是一个区级法院的心细如发,也不会在常规案卷中,看到这个案子的不平凡;如果不是街道的鼎力支持,企业也无法顺利完成预重整并重生;如果没有慧眼识珠的买家,识凌科技的身价也不可能从5.63万元升至1000万元。
中小科技型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巨轮”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然而,创业之路九死一生,多少如识凌科技一般活到了“黎明前夕”的企业,只需再添一把力,就可越过死亡峡谷奔赴新生。这里面真正考验的,就是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
我想,识凌科技的重生之路,就是无锡从企业端、到政府端、金融端,以及司法体系形成合力,对营商环境的生动诠释。
不久前,我给朱光辉打电话询问近况,他说,企业正在正常运转,此前流失了不少客户,现在正在一家一家找回,目前已经稳定了300家。另外,母公司智臻医疗给了他们大力支持。
广植科创苗圃,是每一个城市都在做的事情,而如何让科创苗圃快速成长为科创森林,不仅是招商团队的优选,更是整个城市倾注心血对其优育的结果。若每一株小苗都得到如此的阳光雨露,那何愁没有优秀创业团队与城市双向奔赴?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能用硬实力、强动力奋力一搏,那科创森林何愁不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