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井”方能“饮甘泉”》
南京日报
张甜甜
2025-07-17 17:03:00  

我是南京日报记者张甜甜。

13年前,新闻学的最后一课。我的老师,一位老报人,缓缓转身,面向我们这群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深深鞠了一躬。

他说:“从今天起,你们将成为这个世界的‘扫雪人’,在信息的狂风暴雪中,为迷途者廓清通往真相的路;更要成为‘掘井者’,在喧嚣的表象之下,为时代掘取思想的甘泉。”

在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的今天,经济报道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强信心。那么,信心究竟蕴藏何处?我们手中的“锄头”,又该挥向何方?

还记得2013年,我去参加一场路演。颁奖时,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向评委席上的“红衣大炮”周鸿祎“开炮”:“您低估了这个项目!”拒绝接受二等奖的他,愤然立场,满座哗然。

那是鼓励创新成为国家政策高频词的2013年。记者的直觉告诉我,背后一定有故事!逆着离场的人潮,我挤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敢对大佬说不?你的底气在哪?”一场独家深谈,让我写出了《这匹黑马“狂”得有理由吗》,并借此获得了2013市好新闻三等奖。更重要的是,项目得以被风投注意,让创业者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底气和能力。

十多年中,我曾去聚光灯背后追问,拂去眼前的风霜,也向下做“泥腿子”,去汲取那照亮未来的泉源。

去年,国务院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报社选题策划会布置的方向是关注本地落地政策,但我在联系招商部门后,得知各地政策还在等待部署。那这个选题是不是就不做了,先等一等?记者的使命在催问:戴上“紧箍咒”招商、没有现实优惠,项目还能不能到南京来?这不仅是南京之问,更是时代之问。当我带着这些问题扎进一线,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逐渐清晰。

图片上这个地方叫永阳,是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主阵地之一。在这里,我听到了“拆机床招商”的故事。为了能帮本土企业链接到上下游,永阳街道“拆”开数控机床,数着主要零部件,做“产业图谱”,缺什么补什么。

怎么补?招商办公室主任高猛跟我说,他们靠两个“圈”:用好朋友圈,补齐生态圈。

2012年落户的乔锋,10年间年产值从数千万跨越到18亿元。尝到甜头,公司主动当上“招商合伙人”,不仅带来了子公司腾阳机械,还在合作伙伴会议上邀请招商部门“广告植入”。台上永阳做推介,台下坐着上下游企业,一口气就带来了四五家企业。

镜头转向宁海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吴宏。每次采访他,我都得“卡”饭点。并非想蹭饭,而是他实在太忙,只有吃饭时才能抽空跟我聊。但他越忙越高兴:“以前‘请’客难上门,现在是客商主动‘登’门求合作!”我问他“秘诀”是啥?他匆匆咽下嘴里的饭菜,才说:“想招商,‘一把手’就不能只吃‘预制菜’,必须‘下水摸鱼’,亲自‘掌勺’!”他带领团队实地调研,梳理出得天独厚的八大电力资源,打出了最“带电”、最“懂电”的招商品牌,集聚了数十家电力、电网关联企业。

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一根线?不,我要告诉你,这是一双眼睛。

在头发丝一样细的玻璃纤维上嵌上能感知温度、速度等变化的传感器,只需打出一束光,就能为交通基础设施做“体检”,背后靠的就是奥意科技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应用。此前,南京江北新区与省产研院以“拨投结合”的形式首推一批技术先进、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落地,这个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这双“眼睛”,也让大家看到:扔掉“拐杖”,拼服务、拼生态、拼创新土壤,才是最优解!

一篇《不拼“优惠”,南京招商引资拼什么?》让我获得省好新闻一等奖,但更珍贵的,是它激起的涟漪:主管部门来电,说为他们“制定新政提供了参考”。更没想到,一场“不拼优惠拼什么”的大讨论,在各地被点燃。“深挖井”换来的这口“甘泉”,不仅解渴,更汇成了推动变革的溪流。

十二年扫雪,十二年掘井。有人问,值吗?

我的答案是——值!因为“扫雪人”扫出的是真相的路,“掘井者”掘出的是思想的泉。我们或许不是聚光灯下的“红人”,但我们是最早感知“蝴蝶翅膀”扇动的人。当创新的种子破土,当变革的浪潮初涌,我们的笔,就是时代的刻度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