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魔法棒”》
南通广电传媒集团
储晓娉
2025-07-18 19:20:00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始于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的主人是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外籍教授罗伯特。这根指挥棒轻轻一点,南通的高校有了第一个国际交响乐团,再一挥动,中国交响乐的旋律便飘扬在世界舞台,而它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魔力是让我看到了国际传播的力量。

这是今年1月2日,南通大学音乐厅的新年音乐会现场,这也是通大音乐厅迎来的首场演出。时光流淌,谁能想到,四年前,罗伯特第一次踏上南通土地的时候,这里,没有交响乐团,也没有音乐厅。

我问罗伯特,为什么会放弃哈尔滨音乐学院和北京等多所高校的“橄榄枝”而来到南通大学。他是这样告诉我的。

(现场音:学校告诉我要做第一个南通城市交响乐团。但,没有人。)

“没有人”,正是罗伯特笑着说出的这句话,一下子吸引了我,随后也打动了我。我想,我要把这个从“没有人”开始的故事讲给全世界的人听。

“你来南通,我等你!”这是罗伯特在南通打出的第一个邀约电话,对方是他的好友,意大利大提琴手马伊沃。随后,在他的邀约下,俄罗斯钢琴老师安德烈来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巴松老师贾姆希德来了。再随后,王悦鹏博士和张超越博士也分别跨过乌拉尔山脉、穿越太平洋,齐聚长江之畔。

他们带着学生从《我爱你中国》练到《图兰朵》,从零开始,用三年时间让乐团发展到了拥有9名外籍教授,4名中国音乐博士的70人团队。去年9月,他们登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

我对罗伯特说,恭喜你,盲盒开启成功。

他说,这还不够。

2024年,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第二十个年头。11月,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访华,罗伯特的指挥棒再次挥起……

这场小型的演出,不仅是罗伯特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是奏响了一段中意友谊的和声。

这是去年12月底,南通大学音乐厅启用之前,罗伯特站在崭新的舞台上,骄傲地向我讲解音乐厅完美的音效,他边比划边说:“你看,乐团和音乐厅从零岁开始,一起成长,现在,梦想正慢慢实现,我希望我的学生是最专业的,我要让他们走向世界各地,我要让南通这座城市有更多的音乐。”看着灯光下罗伯特挥舞的手臂和满怀憧憬的脸,那一瞬,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神奇人物,没错,哈利·波特!

难道不是吗?罗伯特有魔法。当他的魔法棒扬起,散落世界各个角落的音乐家便循光而来,中国民歌与意大利歌剧便在同一本乐谱上相拥。正是这样的一瞬间,有了我后来的专题报道《罗伯特的“魔法棒”》。

罗伯特的魔法是怎样练成的?

我看到的是,每次约他采访时,紧凑的行程安排,每次上课、排练时,他对细节的苛求,每次演出成功后,他难以掩饰的激动;我看到的是乐团从0到70的变化;我看到的是南通城愈加频繁的交响乐演出。

马伊沃说:“乐团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安德烈说:“我们不仅仅是乐团,是大家庭。”

罗伯特说:“我的心,一半属于意大利,一半属于中国。”

罗伯特喜欢南通的濠河,他会骑着电动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会用简单的南通方言跟大家打招呼。他会跟我说,暑假我要去趟意大利,8月底就回来南通。他说,这是一个和自己家乡一样的城市。这所谓的“一样”,我想,更多是源于对这个城市发自内心的,宛如对家乡的挚爱吧。

当时,《罗伯特的“魔法棒”》在海外媒体和中国日报客户端播出后,平台点击量超百万。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受欢迎,或许是因为通过这个故事,让全世界看到了真实、立体的中国,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包容开放,可以让每一个“罗伯特”都能找到梦想舞台的中国城市。罗伯特说,他很骄傲,因为我们的报道,他的故事也在家乡意大利传播,他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南通。

作为记者,我很庆幸自己认识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记录下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最初那句“没有人”的叹息,也在收获了一次次成功之后,更多变成了自信与骄傲。回望在异国他乡的来时路,他早已和这个城市同频共振。罗伯特的“魔法棒”挥动的不仅仅是音符,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节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700年前,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用文字连接东西方;今天,罗伯特用音乐让世界听见中国,看见南通。而作为记者,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何尝不是另一种“魔法棒”?我们记录下的是中国高校国际合作的成果,是新时代“马可·波罗”续写的友谊篇章。

从业二十多年,我多次采写对外传播作品,包括纳米比亚留学生在南通的故事,包括南通援马耳他医疗队的故事等,我坚持用真实和情感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我和我的团队也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国际传播更有效能?我想,以融合为手段,以共情为目标,一定可以让我们的国际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让中国故事从“听得见”变为“听得懂”“愿意听”。

罗伯特说:“我希望用音乐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我想说的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将继续以专业和热爱,让每一个中国故事,都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魔法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