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部的石慧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名国际传播的“超级联系人”》。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张截图。这是我的微信通讯录。虽然从毕业进入江苏广电到现在才刚刚三年,我的通讯录已经很丰富。这些名字背后,是来自20余个国家、横跨全球12个时区的面孔,他们中有国家新闻部长,跨国公司总裁,大学教授,留学生,艺术家……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连接世界的线。
人和人的连接总是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真诚的交流、促成真正的理解与共情。而我,作为这些连接线的一个交点,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在这样的连接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主线任务”:做一名国际传播的“超级联系人”。
我所连接的两端,一端是江苏乃至中国大地上的蓬勃活力与动人故事,另一端则是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感知中国、与中国合作的热切目光与广阔舞台。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加入了总台与美国国家地理合拍纪录片《沿着运河看中国》团队,面对“中国大运河”这个宏大命题,我作为“超级联系人”,连接了许多生动的人和故事。
在通州,我遇到了划赛艇穿越中国大运河所有河段的退役特种兵闫贤。他小腿上的红色金星袜,让我记忆犹新。
在天津,我遇到了澳大利亚归来的90后姑娘刘怡杉。她在街边小店用流利的英文和地道天津话自由切换,畅聊津味素包子,颇有“煎饼果子就咖啡”的反差感。
在苏州,我遇到了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朱云秀。朴素的衣着和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创造出的锦缎却华美、繁复、绮丽。
这些面孔,是我“超级联系人”列表的第一批名单。这些真实、有温度、以人为尺度的故事,跨越文化壁垒,将人的心与心连接起来。
但仅仅让我们的故事“走出去”还不够。我认识到,“连接”的核心是双向的、汇聚的。很快,我投入到“inJiangsu”平台的建设中。以此为契机,我认识了南航埃及留学生肯布。
他的父亲是埃及空军飞行员,曾驾驶着中国制造的歼-6战机守卫领空;而他正在南航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在南航停机坪,他对中国制造机型、研发时间、功能……如数家珍。更惊喜的是,我们在南航的博物馆找到了一架他父亲当年驾驶过的同款战机。在这架战机前,我为他拍下了这张复刻他父亲当年一模一样姿势角度的照片。肯布很开心,拿照片发了朋友圈,配文是“Like father, like son”,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让我觉得很奇妙,一对埃及父子的航空梦,竟然在中国得到了相聚。
像肯布这样扎根在江苏、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你可以在inJiangsu看到很多。它不是一个我们单方面输出的窗口,它是一个活跃的社区。我作为“超级联系人”,将他们连接于此,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视角讲述江苏故事、中国故事。
“超级联系人”,不仅要连接个体,更意味着跨越国界的深度合作。今年6月,我们刚刚将江苏非遗、美食和大运河文化带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完成一场多层次对话于一体的交流活动;紧接着我又作为英文出镜记者,走进希腊雅典,让“长江剧场”在希腊国家电视台落地,让中国节目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绽放异彩。
这一次,我们让代表性文化符号相连。虽然在3天的时间里办一场跨国的开播仪式时间已经很紧张,我们还是决定再给自己加加强度,做一场中国戏曲的线下快闪。经过12个小时的漫长飞行,我们6在21号早上7点落地雅典,一下飞机就开始踩点勘景,经历了雷暴雨、语言不通、景区拒绝拍摄……万幸希腊的落日在晚上9点,漫长的日照给了我们完成一切任务的底气。最终在当天傍晚,我们成功让中国传统戏曲在雅典卫城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屏息凝神地听,还有人主动上前学习兰花指、折扇等程式。在最后的采访里,一对不擅长英文的塞尔维亚夫妇绞尽脑汁地搜刮自己掌握的表达美好的英文单词——“Brilliant! Superb! Beautiful!”我知道这一刻,超越了语言。
我们让关键媒体伙伴相连。与希腊资深媒体人米哈里先生的友好交往,是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一环。老先生对我说,“就像运河在古代是交流互通的纽带,今天的媒体发挥了这一作用。”这个比喻让我内心很受震动。在这句话鼓励下,我们克服了炎炎夏日、克服时差、克服文化差异,共同开凿文明运河,让文化的活水涌动。
我们让国家级平台的文化影响力相连。“长江剧场”不仅让中国的精彩节目进入希腊的千家万户,更辐射到更广阔的欧洲受众。正如信书记在评价我们这场活动时所说的:“这种文化的力量是最深厚、最持久,也是让我们彼此欣赏、互相走进、彼此成就的力量。”
雅典之行,将我的“超级联系人”角色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不是我个体的故事,更是搭建文化社区,促成有影响力、可持续的合作成果,让中国的形象和中外友好外交的故事,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下熠熠生辉。
我想在这个全球互联、万物互联的时代,每一个“好记者”都应是一个“超级联系人”。我很开心自己找到了这个定位——做一名国际传播的“超级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