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这个故事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蒙上双眼,眼前一片漆黑,你能往前走多久?
我试过!根本就不敢挪动脚步。
今天要讲的这群人,他们可以在黑暗中全速奔跑。这群人,我连续追踪了四个多月,他们是中国首支盲人棒球队。
2024年5月20日,这支球队正式成立,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盲人棒球这项运动。一连跟拍了好几周,他们挥动球棍,十次有九次碰不到球。那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跑一条直线”都做不到。
我其实充满疑惑:“盲人,真能打棒球吗?”
不过很快,就我就“啪啪打脸”!
棒球,公认为世界上最难的球类运动,盲人棒球规则已经大大简化,可即便如此,对于盲人队员来说还是很复杂。别说他们了,我一个正常人,为了搞清规则,前前后后学了两个多月,我都记不清查看了多少棒球比赛和盲人足球纪录片了。
就因为是全国第一支队伍,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和经验,这支队伍吃了很多苦头。
刚开始大家配合还不够密切,队员们发生了好几次碰撞意外。这个影响是“致命”的,
为什么呢?
一个人摔了、撞了,直接导致全部队员都不敢跑,这种心理阴影甚至一直影响到他们出国比赛前。
而训练是没有工资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收入为零,加上训练一直没有突破,那段时间,他们经常被问“值不值”?迷茫、泄气让好几位队员选择了退出。
迷茫的可不止盲人队员,还有我。
最开始面对采访的时候,队员们的回答都很“官方”,要么是热爱,要么是理想……很明显,他们对我存在很大的戒备心,可能提前准备了一些词。
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难题,都是问题。
怎么解决呢?
实话讲,当时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案!
大家态度一致,先拼了再说。
竞技体育,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训练“一条路”,这是无比枯燥的过程。
而经过一次次失败和探索后,“挥满3000棒形成肌肉记忆”成了球队攻克难题的唯一方案。
四个多月,球队一直在重复动作。面对一次次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我决定采用陪伴式的采访,每天去蹲守,跟着他们一起重复、一起尝试。
怎么陪伴呢?
具体来说,就是多帮他们干活,比如拍板、带他们休息、上厕所等等。那几个月,我陪着他们一起坐过地铁,跟着导盲犬一起买早饭,到他们工作的地方蹲过点,学过推拿按摩……
最难熬的是三伏天,当时还拍摄了一点花絮,队员们在前面跑,我就在后面追,那种“孜然烤肉”的味道,可一点都不香。
就在这个训练场上,我中暑两次。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中暑的滋味,没有什么预兆,两眼一黑,直接倒地。
好在,努力都有回报,不管是对这支队伍来说,还是对我。
天天跟着他们,我脸皮还真是够厚的,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陪伴式采访,效果非常好,他们也不当我是外人,聊着聊着故事就来了。
61岁的杨新平,一位退伍老兵,因公致双目失明,他以铁血军魂续写为民初心,助力1000多名残疾人就业,今年还获得第7届“全国道德模范”;
37岁的戴瑾,通过政府搭建的免费平台,学会了盲人推拿按摩这门手艺,又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连续多年在马拉松赛道上突破自己……
跟了他们四个月,我发现,盲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丰富得多,很多队员都有自己热爱的事情,他们经常会去公益推拿、出门旅游,在志愿者的协助下,他们带着更多盲人去跑步、去参加各种比赛。
四个月很慢,四个月也很快,转眼就到了英国赛场。
这次出国采访,只有我一名记者,除了采访,我还背着更重要的任务,我要保障队员的安全,带他们吃饭休息比赛。
比赛四天,我们同吃同睡,最难克服的是时差,凌晨一两点,大家就都起床了,静静等待天亮去比赛;正式比赛的第一天,球队就遇到了上届冠军意大利队,再加上当地低温风雨,队员们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严重影响了发挥;
在与美国队的较量中,又遭遇了主力队员脚趾骨折的意外;还有,因为不熟悉英文口令,好不容易拼来的夺分机会,结果抢跑失利,队员们泪洒球场。
当时真是无比心疼,好在,咱中国残障人士拥有无比坚韧的意志,一名名队员摔倒后立即爬起、反复摔倒反复爬起,坚定地继续奔跑。
最终,我们取得了第6名的成绩。虽然有遗憾,但第一次参赛,大家都觉得“无怨无悔”。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记录残障人士的故事。
视障女孩朱苓君,复旦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无锡,成为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一名盲人教师,她用自己的力量,去拓宽残障孩子们的生命边界;无锡籍盲人脱口秀演员黑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创作段子,让更多人对残疾人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他们,让国内外更多人看到了中国残障人士的“无限可能”。
一个个小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对残障群体认知的深刻转变——从同情帮扶到权利保障,从个体救助到系统赋能。
“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让更多残障朋友感受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