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共赴一场20年的约定: 他们唱响“和平之歌” 我们传播“和平之声”》
南京广电集团
赵雪子
2025-07-17 16:10:00  

我是来自南京广电集团融媒新闻中心的记者赵雪子。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从事一线记者十多年来,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又意义深刻的采访故事。

首先给大家看一个采访现场:

(中日合唱团共唱《和平的花·紫金草》)

这首歌叫做《和平的花·紫金草》,是日本友好人士大门高子创作的《紫金草的故事》组曲中的一首。正在唱歌的,是由她创立的日本民间合唱团,以和平之花“紫金草”命名。

今年的3月28号,天气微凉。一大早,我就站在南京理工大学的和平园里、水杉林间、二月兰,也就是紫金草花丛中,等待着这支远道而来的合唱团,再次走进南理工校园,赴一场二十年的约定。

大巴车开进校园,约60名合唱团成员缓缓地走进了花海。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5岁,其中最大的已经88岁,曾是教师、工程师、工人等,虽然不是专业歌者,但是怀抱着对和平的向往,他们把和平之歌唱到世界各地。对于这片花海,他们也并不陌生。

因为在2006年的春天,二月兰盛开的季节,在时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宫载春的推动下,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一行170多人第一次来到了南理工,与学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同台演唱了“和平之歌”——《紫金草的故事》组曲,也正是那时,学校正式将这片水杉林命名为“和平园”。此后,南京理工大学也在每年二月兰盛开的季节,持续举办“二月兰和平文化节”。这所以造枪炮火药闻名的高校,也借助“二月兰”的和平意象,持续向公众传达和平的理念。

时间再回到活动那天。在二月兰花丛中的小广场里,一边站着的是日本紫金草合唱团,另一边站着的是南京理工大学的老教师合唱团、大学生艺术团,以及南理工实验小学的师生们。从《和平的花紫金草》《友谊地久天长》等议程既定的歌曲,再到《红蜻蜓》《四季歌》等即兴演唱的歌曲,他们全程站唱,一首接着一首,仿佛忘却了时间。这一刻,双方的交流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语言、超越了年龄,他们完完全全沉浸在了音乐的世界中,把对友谊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化作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这一幕,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

在随后的采访环节,大门高子告诉我,她刚才唱歌的时候流泪了,因为她为那些跟她一样,经历过战争的孩子感到悲伤。说着说着,她突然想起来,拿出了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手工胸针。她说这些都是此次没来的合唱团成员们,给孩子们亲手做的小礼物。孩子们见状,立刻围了上来,欢声笑语不断。

在一旁,今年88岁的老人姬田光义正在和大学生们亲切交流。转头看到我们的采访摄像机,他用中文严肃地说道:他出生在1937年,也正是那年,发生了南京大屠杀,作为日本人,他衷心地哀悼、道歉。

此时,参与活动全程的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珩发出了一句感慨:容颜易老、初心不变。的确,20年间,大门高子从身姿挺拔,变成了满头白发;曾经推动两支合唱团共唱和平之歌的宫载春部长,皱纹也已经爬上了眼角。但就像一句歌词唱道,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如今,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也学会了唱《和平的花紫金草》,南理工实验小学的孩子把大门高子奶奶送的胸针戴在了胸前,他说要把和平的愿望,放进歌声里,飘到更广阔的地方。

在这场跨越国界的二十年之约中,他们的歌声唱响在了南理工和平园的二月兰花海里。而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摄像机,我们的传播平台,把这个故事、把和平声音传扬到更远的地方。

这篇新闻稿件紧扣“和平”与“传承”这两大关键词,以歌声为线索,借助“紫金草”的和平意象,在我们的电视、新媒体平台,高校的校内平台,并且借助央视频客户端、人民网客户端等进行了多维度的传播,构建起了跨越国界的和平叙事。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但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战争的炮火仍在继续。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更需要创作出这样兼具力度、温度与深度的新闻报道,传播“和平之声”,唤醒世人对于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