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秒背后的最美“重逢”》
句容市融媒体中心
李颖
2025-07-18 19:33:00  

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只毛线玩偶,它的背后藏着一个关于跨越生死的重逢故事。

2024年5月5日,93岁的江苏农林学院退休教师沈筱耕去世,遗体遵遗愿捐给江苏大学医学院。他与同为教师的妻子徐勋2013年共签捐献志愿书,徐勋2017年离世成“大体老师”,七年后两人在另一个讲台“重逢”。

当天我们第一时间编发了43秒的短视频。但我心里清楚:这个故事不该也不能只停留在43秒里。

辗转联系上沈筱耕的女儿沈红,第二天下午,短信指引我们找到了她家楼下。她从二楼窗户伸出的脸和挂着三两石榴的枝丫一同映入我眼帘,“对不住啊,我的腿不方便不能下来接你们!”见到瘦小跛足的沈红,我才知道,她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这便是“不方便”的缘由。

一进门,“清贫”二字扑面而来。老旧的房子极小,灰色水泥地面、老式带玻璃的木门、生锈的挂钩插销,近乎毛坯的装修,让我很难相信这是一对大学老师女儿的家。

沈红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我未开口,她便主动说:“姑娘,你肯定是想问我爸妈为什么捐献遗体吧?”,随后拿出父亲2019年写的一首诗。那是沈老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诗中“志愿遗体献医业”等56个字,写尽了这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的一生,既道明了遗体捐献的缘由,也对子女作出“听党话,跟党走”的郑重交代。

看着准备周全的沈红,我突然想跳出“标准答案”,问她:“你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转,明明很悲伤,为什么一直佯装没事?”这句不按套路的话让她乱了阵脚,“爸爸说,不许哭!”那一刻,她的眼泪落下,我知道,真正的采访才开始。

放下防御后,沈红说起父母。父母决定捐献遗体时,曾跟她讲起工作:一头壮牛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学生需到实习牧场现场学习才能掌握得更生动高效。作为老师,他们深知“大体老师”对医学生的重要性,也希望子女能理解。沈红因身体原因初中毕业后便未再读书,虽不完全懂“大体老师”的深意,却牢牢记住了父亲反复说的“听党话,跟党走”。

见我打量着这间简陋的屋子,沈红拿出了父亲生前最珍贵的“宝贝”:1985年原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妻子徐勋的“镇江市劳动模范”奖章,还有1961年的两张结婚证。在这些物件旁,她也放上了自己的“宝贝”——《志愿捐献遗体荣誉证书》和《镇江市公民生前志愿捐献自身遗体申请登记表》,登记表上,29岁的女儿屠冰在“家属代表意见栏”写下“尊重母亲意愿”并签名。

沈红的父母虽为大学老师,一生却十分清贫。他们对自己和家人“吝啬”,对困难群体却很“大方”。五年前,沈筱耕卖掉唯一的房子住进养老院,将房款的三分之一捐给了身边有困难的人。

看着桌上的“宝贝”,我明白了这便是沈红继承的全部“物质财富”。“我有工资,一个月两千多,还有手艺,日子过得下去!”她自信地说,怕我不信,还拿出一大包手工编织的毛线玩偶。那一刻,我不禁泪目。

沈红因小儿麻痹症终身残疾,童年饱受病痛折磨,成年后又历经生活磨难,却从未抱怨。她尊重父亲的所有决定,包括捐献遗体和捐赠遗产,并以此为荣——因为她早已继承了父母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坚强生活、感恩社会、听党话跟党走……

采访结束时,沈红坚持送我一只手作毛线玩偶,市场价50元,我偷偷把钱塞在了她的“宝贝”堆里。

一天后,我们采写的通讯《从“大学老师”到“大体老师”时隔七年他们跨越生死“重逢”》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刊出,引起极大社会反响。

从43秒的短视频到挖掘背后的报道,从一个人的奉献到一家人的传承,我找到了寻常报道的新入口。

当沈红向素未谋面的我讲述残腿往事,当每个采访对象剖开内心的褶皱分享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份“慈悲”照亮了文字的方向,也让我们抵达更多温暖。

能传播、能互动的作品就是好故事。故事一直都在,受众一直都在,而我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