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邮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
高鑫
2025-07-18 17:45:00  

我是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记者高鑫。

2024年5月28日,老子山码头,我拍摄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交接仪式,唐师傅将中国邮政旗帜郑重地交到新一代投递员手中,他退休了。

这是我第三次采访唐真亚,在此之前,虽然早已知道唐真亚的事迹,但之前一直没到现场、没登船。2021年,为拍摄《听·见小康》系列报道,我第一次来到老子山镇。老子山镇地处淮河和洪泽湖交界处,三面环水,全镇近一半人口分散居住在湖区50多个大小滩头上。1999年,唐真亚成为了洪泽老子山邮政支局仅有的一名投递员。渔民长期在湖上漂泊,住址不固定,湖区投递工作困难重重。一开始,唐真亚进入湖荡就如同置身迷宫,但他没有退缩,划着小木船挨个滩头去闯。几个月下来,他便对湖上的各个大小滩涂了如指掌。

坐在岸上,唐真亚说出了自己的“小康心愿”——在镇上建一个渔民文化馆,让渔民朋友在这里可以找回自己的记忆。初夏时节,湖面上依然有点冷,唐真亚戴着白色手套,身着绿色的邮政制服,驾驶着他的小船,副驾驶坐着他的妻子。工作结束,伴着夕阳返程,国旗飘扬,唐真亚和妻子迎风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非常激动,连夸好听。

2022年,为拍摄《党代表话十年》系列报道,我又一次坐上了唐师傅的邮船。那天的太阳很晒,湖面风很大,邮船驶过,不少人向我们挥手打招呼。停船、拴船,唐师傅由驾驶座上站起,从晃悠悠的船头一下子跃到栈桥上,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他古铜色的皮肤上,刻满了湖风的痕迹,但最感动我的,是他那始终如一的慈祥笑容。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唐真亚将“义务”选作自己这十年的关键词,他说:“作为一名邮递员,及时将报刊、杂志、包裹送给收件人是我的义务;作为一名党员,在邮路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的义务。”

采访时附近渔民告诉我:“岸上,有困难找警察;水上,有困难找唐真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从模糊的老照片到4K高清影像,唐师傅的小木船变成了快艇,记者的拍摄设备也不断更新,从磁带摄像机变成了无人机,但镜头对准的,始终是那“及时准确投递”的责任心。

当得知这位全国劳模即将退休时,不少渔民跟我说“这你们得来拍拍”,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萌发:这不是结束,而是需要被郑重记录的传承时刻。为了讲好这个“劳模”故事,我们提前策划沟通,创新采用了竖屏摄制和年轻人喜爱的“独白”形式,用第一人称微纪录片展现这位“大湖鸿雁”25年的坚守。当视频在新华日报各新媒体平台发布后,那些平凡而温暖的画面打动了无数观众:国旗飘扬,水波荡漾,还有那随着岁月变迁慢慢老去的唐真亚和不断升级的邮船。

“大湖鸿雁”虽然退休了,但“水上邮路”已经在湖区扎根了。唐真亚正式退休了,但他仍在为邮政事业发挥余热。他说:“只要湖上还有一位渔民,还有一封信,我就会继续送下去。”唐真亚还继续搜集着渔家渔具、老物件等,正在筹办一间“渔民文化馆”,留住洪泽湖上这份独特的“渔家记忆”,他说:“这也是渔民上岸时,我对他们的承诺。”

由于运动了脚力,三次登船,有激动,有感动,有行动;由于开动了眼力,才看到唐师傅投递的苦乐酸甜;因为发动了脑力,才去思考平凡“劳模”背后的初心伟力;也因为充分调动了笔力,才拍出了老百姓转发点赞的视频。

有人说你大好青春都在拍摄,不值!听了唐真亚的故事,我想问大家,怎样的人生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