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坚守、关于希望、关于奉献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电影《彩云深处》主人公的原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感动南京”2021年度人物孙宁生。
2021年,我刚到银潮杂志社工作不久,接到了采访孙宁生的任务。当时,孙老师远在云南,我只好电话采访他,电话接通后,他最初婉拒了采访。但当我提到“我也是南师大的”那一刻,电话那头的语气瞬间柔和了——是校友的身份,让我们建立了最初的信任,也让我很荣幸能聆听并讲述他的故事。
退休第二天,孙宁生奔赴乌蒙山。那是2011年1月13日,孙老师坐了整整42个小时的硬座火车,抵达了云南省曲靖市茨营乡。他说:“退休后的支教岁月,就从这里开始。”而这一开始,就是漫长的14年。他用14年时间,专注地做了三件事:当老师、建图书室、资助贫困学生。
在采访的过程中,孙宁生给我发来他的《乌蒙山纪事》,里边记录着每位家访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以及与孙老师之间的故事。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孙宁生,我联系了孙老师的学生。肖强就是其中一位,在电话中我问他,“你觉着孙老师是怎样的人。”他沉默了一会说,“孙老师已变成孙爷爷,他是我学习上的老师、精神上的导师,更是我将来想要成为的人。”
我将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因准备充分,很快提交了新闻稿。但接下来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为孙宁生拍摄封面照。我了解到,孙宁生为了方便家访和照顾学生,平时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曲靖市区的家。从他所在的茨营乡中学到曲靖市区要换乘3趟公交车,全程2个小时。而且他对影楼也很陌生。
2020年12月19日,那天正好是周六,我与孙老师联系,询问他周日是否有时间去拍照。孙老师回复:“有个孤儿遇到困难,需去看看,恐没时间拍照片了。”看到这条回复时,我倍感失落。但很快平复心情,摆在我面前的困难有两个,一是交通和时间问题,二是对接影楼问题。2020年12月21日,我再一次拨通孙老师的电话,“您只需要协调时间,交通和影楼的问题我来解决。”为解决影楼问题,我在美团上搜索距离茨营乡中学最近的并且符合杂志拍摄条件的影楼,并和摄影师沟通好拍摄要求和时间。摄影师了解情况后表示,“优先为孙老师安排拍照,随到随拍”。比较幸运的是,交通问题也在第一时间解决,安排车辆带着孙老师去影楼拍照。
2020年12月23日,封面人物拍摄完成。从南京到曲靖,一场跨越1970公里的封面拍摄就这样结束了。当我把样片发给孙老师后,他说:“这是我这辈子照得最好的照片。”
今年7月,我有幸跟随一个支教团来到云南曲靖,终于见到了孙老师,也走进了那座凝聚着无数爱心的希望图书室。更让我动容的是,我跟着孙老师,踏上了他走了无数遍的家访路。
时隔5年,当我再次问他:“孙老师,您为什么选择乌蒙山?”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微笑着念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雄心老去未颓唐,乌蒙山中支教忙,十年风雨泥泞路,三百乡童沐书香。”
公益,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它需要像孙宁生老师这样,把“微光”聚成“火炬”,用14年的坚守,去照亮大山深处孩子们前行的漫漫长路。
而孙老师的光,也照亮了我。2021年采访结束后,我被深深打动,请孙老师推荐了一位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学生,由我来资助。5年了,从初一到准高三,我收到了她6封真挚的感谢信,见证着她的努力和成长(她一直名列前茅)。这次云南之行,我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家。虽然言语不太通,但她的妈妈和姥姥紧紧握住我的手,那份无言的感激和温度,瞬间传递过来。那一刻,我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一点持续的温暖,一份绵长的关爱,真的能为他们,在陡峭的山路之外,铺就另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孙宁生的故事,是关于一个退休教师的不凡选择,是关于一群山里娃的命运转机,是关于无数爱心汇聚的力量,也是关于我们记者,如何被采访对象感动并转化为行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好故事的力量,在于它能点燃人心,更能催生行动。在讲好故事的路上,我们不仅记录时代的光辉,更应成为传递希望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