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楠。
为了一篇报道,你会走多远?
作为一个入行刚满三年的年轻记者,我的答案是:1万公里。
从南京到新疆边境县昭苏的距离是4527公里,到西藏边境县亚东的距离是4127公里,这是我职业生涯目前最远的一次采访,足迹几乎横跨祖国版图东西。
是什么样的故事,值得不远万里追寻?
一切,要从一次“难产”的采访说起。
去年六月,我前往新疆昭苏,采访江苏援疆教师领队——汤恒跃。起初,这似乎只是一次常规报道。然而,采访中的一个细节击中了我:十年前,他竟然还是江苏省首批援藏教师中的一员!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妻子也是一名老师,在一次探亲后毅然留下,夫妻二人坚守西藏,整整4年。
听汤老师回忆援藏的那段岁月,最打动我的是这样一个瞬间——“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孩子跟我视频连线的时候说,老师发了一张表让填,我问什么表,他说留守儿童登记表。其实那时候,还真的蛮难过的。”
话音未落,他哽咽了,我也湿了眼眶。他们是上千名藏族孩子的“阿爸阿妈”,但自己的孩子却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这份选择背后,是巨大的牺牲与奉献。
直觉告诉我,一定有好故事在西藏,而去年正好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的重大节点,是个很好的契机。然而,当我试图进一步探寻那段往事时,汤老师却摆摆手,很谦逊,他说:“不辛苦,不困难,都记不太清了。”尘封十年的记忆,如何唤醒?我又遇到了难题。
转机,出现在汤老师一条看似平常的朋友圈——他转发点赞了一篇《中国教师报》的报道,主人公竟是他当年的藏族学生桑吉卓玛。如今,她正扎根在西藏边境县亚东,成为一名光荣的“国门教师”。
看到这条朋友圈,我顿时兴奋了起来:我要去西藏,采访他的学生!我要去追寻汤老师走过的路,感受他当年的心境,更要亲眼看看——当年他在雪域高原播下的种子,在十年后开出了怎样璀璨的花。
飞机刚到拉萨,大家就开始缺氧,紧接着,就是长达八小时的车程,海拔一度接近5千米。抵达亚东,寒风刺骨,气温低至零下13摄氏度。当我经历过高反、穿越了沙尘暴、抱着氧气瓶才能维持清醒时,我明白了,汤老师口中的“不辛苦、不困难”意味着什么——那是他把一切艰难付出,都视作了一位援派干部的本分与寻常。
课堂上,我们发现很多孩子连名字都不会写,老师上课要先说一遍藏语再说一遍汉语,才能勉强听懂。在这所寄宿制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要照顾孩子们一切衣食住行。从清晨八点跟拍到深夜十点查寝结束,桑吉卓玛忙得几乎一刻不停。
看着这个25岁的年轻姑娘,在如此艰苦偏远的边境日复一日默默耕耘,说实话,我是有些心疼的。我忍不住问:“为什么要放弃调回家乡拉萨的机会,留在这里?”
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汤老师当年有孩子有家庭,在西藏都能坚持下来。我现在孤身一人,有什么坚持不下来的?!”
更让我动容的一幕,发生在跟拍的一堂思政课上,桑吉卓玛教孩子们唱起了歌。我忽然发现,这旋律是如此熟悉——“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是的,在新疆,在汤恒跃老师的课堂上,他也曾在这深情的歌声中,嘱托孩子们:“要永远热爱祖国,努力成长为国之栋梁!”在祖国边陲,他们都在用行动,向孩子们诠释着“家”与“国”的意义。
无数个瞬间,在桑吉卓玛的身上,我清晰地看到了汤恒跃的影子。那是对教育的赤诚,对边疆的深情,更是对师道精神的传承。
如何讲好这场跨越十年的接力?剪辑台上,我们打破常规,创新采用双线叙事:将汤恒跃带队援疆与桑吉卓玛执教“国门”的故事交替展开,用汤老师当年援藏的珍贵画面作为纽带。当双线交织,一位平凡援派教师的故事,升华为一场汉藏师生间的薪火传续。
跨越十年,万里追寻。这是汤恒跃与桑吉卓玛之间的教育接力;也是我,一个青年记者,与时代微光的无悔奔赴。从最初的无从下笔,到线索的深度挖掘,再到创新表达的破茧成蝶,这次采访,是我践行“四力”最生动、最深刻的一课。
这段历练让我笃信:好故事,需要敏锐的捕捉,也值得万里的奔赴。它在等待,等待一个记者,用脚步去丈量,用笔尖去点燃。追寻光,记录光,传递光。我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