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前行》
淮安市广播电视台
孙倩
2025-07-18 11:10:00  

算起来,到这个月,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整整十二年了。作为一名记者,这十多年间,我采访过太多的各类人物,然而让我深深触动、难以忘怀的却是一位看似平凡却自带光芒的女性——徐玲。

她曾经是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首位女舵手,如今,她又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蓝海上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干,展现着新时代女性“守望与坚守”的时代芳华。

记得初见徐玲的时候,是在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的一片虾稻田里。她穿着胶靴,裤腿卷到膝盖,正和村民们一起收龙虾。如果不是镇里干部介绍,我压根不会把眼前的这名晒得脸色黝黑的农妇,与叱咤深蓝的辽宁舰舵手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去采访之前,我也是做过案头工作的,我在网上搜了她的照片,在那张照片里,她眼神坚毅,双眸像锚定深海的船锚。

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珠,徐玲走到田埂边接受我的采访。我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两种身份?徐玲给我看她手机里珍藏的照片,那是她在辽宁舰驾驶舱拍摄的,她告诉我:在舰上,她掌的是几万吨的钢铁巨舰,要稳,同时还给我做了个转舵的动作,我能清晰地瞥见她手指关节上当年握舵轮磨出的茧子。她说,现在在田野上,她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带头人,一样要稳,要走的稳、走的踏实,才能让乡亲们相信她,并且愿意跟着她一条心一起走。

简单地话语,让我一下子就对徐玲有了清晰的认知:“稳”,是她做事的原则,也是她之所以独特的原因,她把“稳”字刻进了每一段人生航道。

在徐玲的身上,我还看到了“情”:对乡里乡亲的关心、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花塘镇芦沟社区是盱眙的贫困村,2021年底,原本在县海事处担任办事员的徐玲,主动要求到基层一线工作,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底,她一到芦沟社区就发现,社区与自来水厂打了3年“持久战”,很多居民还用不上自来水。一些以往铺设的管道老化无人维修,长期“跑冒滴漏”让大伙儿用水就等“滴”水。徐玲通过“化缘”筹措来资金为社区买来了加压泵,又带领村“两委”干部跑县乡两级水务部门,仅3个多月就将新管道铺设完成,加压泵房的电费也从每月12000元降至每月3600元。

解决了“用水难”,徐玲又将目光关注到老年人的“吃饭难”上。近年来,年轻人大多数外出闯荡,不少留在家里的独居老人为图省事,一日三餐经常就是随便对付,营养根本跟不上,徐玲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自掏腰包办起了“暖心食堂”,找来社区的年轻妇女帮忙做饭,不仅让老人们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还在食堂东侧建起了棋牌室、电影院。老人们每人每顿饭只需花5元钱,饭前饭后还能在棋牌室里打打牌、聊聊天,日子过得别提多惬意了。

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徐玲又开始谋划长远。乡村振兴关键在发展经济,芦沟社区虽然交通便利、土地优沃,但长期以来缺乏能人的带领,没有主打产业,居民们“守着金饭碗”受穷。徐玲于是带着社区干部走出去学习取经,最终选择依托盱眙小龙虾品牌,寻求与生态种植等专业技术公司合作,搞小龙虾规模化养殖。群众有顾虑:一个女孩子,能有什么经营能力?徐玲就每天吃住在社区,白天洽谈项目,晚上入户劝说,那些到社区堵门、路上堵车,不愿流转土地的群众慢慢开始相信这个领头人,1200亩虾稻田整理了出来,“虾稻共生”新型种植模式富了群众的腰包,也让大家伙儿“服了”徐玲这个“女村官”。如今,芦沟社区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走上了“智慧虾谷”数字农业之路。

上个月,我又去采访了徐玲,恰好是小龙虾上市的时节。徐玲一见到我,就给我细算起今年龙虾养殖的经济账。她说:“种一季稻子可以有三波龙虾的收成,现在一亩地的收益从1500元涨到5300元,想让群众脸上的笑容多一点,那就要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从驾驶6万吨的航母到带领2000人的社区走乡村振兴之路,徐玲带着军人的韧劲坚守着她的土地,从劈波斩浪到脱贫攻坚,徐玲始终保持着那个标准——就像她说的:“在海上,误差超过1度就可能偏离航线;在村里,工作差一点,老百姓的获得感就会差很多。”

这就是徐玲,从战舰到田园,从舵手到新农人,一个永远在航程上的领航者,她守望着前行的航路,也在乡村的沃土上书写“退役不褪色”的坚守,留给我的是一个在新时代奔跑前行的美丽身影,一个书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