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瞬间:在迷茫时,总会突然问自己,现在做的这件事,真的值得坚持吗?如果放弃了,我会走向怎样的人生?
这个问题经常在我的心里闪现。但每当我想起曾经的采访对象(眼里的那束光),心中的迷雾便会消散。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勇于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
最初的这束光,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老先生。
一年前,在南京农业大学科普周,摆满大豆标本的展台前,我第一次见到了88岁的盖钧镒院士,他穿着一件军绿色的马甲,耐心地给围在身边的小朋友,讲述种子的故事,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你看这颗大豆,它能长出饱满的豆荚,是因为扎根土地时从没偷懒。”
那一刻,我心头一暖,一个选题突然在脑海里清晰起来——“种子的科学与科学的种子”。有个小姑娘举着手问:“盖爷爷,我长大能像您一样厉害吗?”
盖老笑了,语气朴实却掷地有声:“找一份热爱的工作,然后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我的心里。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盖老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他研究大豆一辈子,直到今天,只要身体允许,在每个大豆生长的关键节点,他还像年轻时一样,带着学生下田。
前不久,盖老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再见他时,那件军绿色马甲,还是去年的“老演员”,只是他的手里多了一根拐杖。一场大病刚刚痊愈,可他对我们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这不是一句空话。得有人,一代接一代地干,我还能再干几年。”
说这话时,他眼里的光,比星星还要亮。这束光,我在万建民院士的水稻育种团队里,也看到过。
2024年6月,南京酷暑难耐。我和同事,跟着水稻育种团队,到田里插秧。穿上胶鞋、戴上草帽,刚站进田里,汗水就顺着脸颊往下淌,胶鞋陷在泥里,每走一步都格外费劲。可团队里的师生们却动作娴熟,弯腰、插秧、起身,一气呵成。
在田埂上,万建民院士利落地卷起裤脚,穿上胶鞋,毫不犹豫地走进了田里。没想到的是,60多岁的万建民院士,插秧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他笑着告诉我,学会插秧是进团队的“入门课”,不管老师还是刚入学的研究生。
正是这份对农业的初心和信念,万建民院士才能带领团队,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好品种,让老百姓吃得饱也吃得好,让农户好种也好收。
万建民院士告诉我,他希望像“偶像”袁隆平那样,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说这番话时,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那时的他脚底有泥,眼里有光。那束光凝聚着坚定的信念。
可当我们提出想采访他时,万院士却摆摆手,转身往田埂另一头走,笑着说:“别拍我,多拍拍年轻人。他们才是田里的新苗,是科研的未来。”他绕着田地走了一大圈,把镜头前的位置,悄悄留给了那些年轻的面孔。
今年84岁的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60多年奋战在“三农一线”,为农民服务。他帮农民解决温饱,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村留住农民。直到现在,每年有200多天泡在田间地头。他告诉记者,趁自己还能干,要继续干下去。提到农民和土地,他眼里的光坚定且热爱。
这样的光,2020年,我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报道时,在钟南山院士的眼里也看到过。2020年1月18日,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赶往武汉抗疫。那张靠着餐车椅背睡着的照片,全网动容。劝别人非必要不去武汉,他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说“武汉一定能够过关”时,眼里含着泪,但眼神十分坚毅,那束光穿透疫情阴霾,给无数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80多岁的叶培建院士,一直牵挂着中国航天事业,他工作严谨、认真忘我。9点做报告,别人也许7点半才出发,但叶培建院士7点前就到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精益求精。”说这句话时,他眼里的那束光,是对未来的憧憬。
2019年,在采访王泽山院士时,几次联系,他都在野外基地进行试验。后来才知道,王泽山院士,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工作在试验场地,当时87岁的他,依旧带领团队,向新的技术难题发起冲锋。他眼中的那束光,是对科学的执着,是对使命的坚守。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忠诚。这些“银发少年”,始终葆有对科研的热情,和一颗追梦的赤子之心。
现在若有人问我,做记者值得吗?我会笑着告诉他:当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时,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90后青年记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把这些动人的瞬间、坚定的力量,好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见榜样们眼里的那束光。我期待更多青年以“银发少年”为榜样,接续奋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