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里的春天》
宝应县融媒体中心
孙小雪
2025-07-18 04:00:00  

  “咩咩……”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此刻您听到的这声羊叫,来自宝应县鲁垛镇三新村新中组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在这个略显破旧的三间平房里,住着76岁的退伍老兵杨洪玉和他的一双残疾儿女。斑驳的墙面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每天清晨,屋前那个由废弃猪圈改造的羊圈里,都会准时传来这样的叫声——那是这个家庭最动人的“希望晨曲”。作为一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我曾记录过无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但杨家羊圈里那两只系着红绸花的“特殊成员”,却让我真正懂得了“记者”二字的分量。

  第一次见到杨爹爹是去年寒露后的清晨。老人单薄得像秋收后的秸秆,却利落地抱着比他还高的豆秸捆,在漏风的简易羊圈前给6只大小山羊喂食。见到我们到访,这名老兵立马放下手中的活,挺直佝偻的腰板,给大家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尽管风湿病让他的手指关节严重变形,但那个敬礼的姿势依然像钢枪一样笔直。

  “我的‘微心愿’很简单,想要两只小羊羔。”老人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说,“家里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残疾,我这把老骨头得给他们挣个出路。”在随后的采访中,当了解到这位老兵三十年来独自拉扯两个残疾子女,靠着低保和打零工艰难度日时,我的采访本突然变得沉重。政府的兜底保障虽然解决了基本温饱,但要真正脱贫致富,还需要产业帮扶。当说起养羊计划时,老人抚摸着小羊羔的眼神突然亮了起来,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真正的扶贫不是给活命的鱼,而是教捕鱼的网。

  一周后,我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组再次来到杨家。深秋的清晨透着寒意,杨家父子早已在村口等候多时。当两只系着红绸花的小羊羔被抱下车时,杨爹爹的儿子——这个因脑瘫导致手指蜷曲、平时很少出门的男子,突然踉跄着冲到最前面。他用变形的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羊羔柔软的绒毛,那一刻,他的手指在颤抖,可脸上绽放的笑容,却比秋日的阳光还要纯粹。

  一起来的,还有镇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羊圈里,镇里来的畜牧专家手把手示范疫苗接种的要领,杨爹爹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把“羔羊一天喂四次”写得像作战命令。我忽然想起他说的:“当兵时守国门,现在要守好这个羊圈门。”这不是普通的羊圈,而是一个老兵脱贫攻坚的新战场。

  今年5月7日,当我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回访队伍再次走进杨家小院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热泪盈眶:原先的8只羊已经发展成了十几只的羊群!杨爹爹的儿子正在羊圈里忙碌着,虽然动作还有些笨拙,但他已经能熟练地给羊群添料加水,还不时俯身对每只羊说着悄悄话。最让人欣慰的是,去年那两只戴着红绸花的“扶贫羊”,如今已经成功繁育出了下一代,此刻正带着它们的“孩子”在羊圈里悠闲地晒太阳。

  杨爹爹指着欢腾的羊群,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这几只是‘爷爷辈’的致富羊,那两只是‘父母辈’的扶贫羊,这些都是新生的‘希望羊’!”说着,老人掰着手指算起了账:“等天冷了,把这些成年山羊卖掉,我打算再买几只小羊羔,把养殖规模扩大些。”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家很快就能彻底甩掉‘穷帽子'了!”

  作为一名县级融媒体记者,我常常思考: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杨爹爹家“三代同堂”的羊群给了我答案——我们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希望的播种者。当看到在“老兵微心愿”活动的推动下,更多的“杨爹爹”在鸡棚、果园里重拾尊严时,我真正理解了“好记者”的标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最后,请允许我用杨爹爹的这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感谢你们还记得我这个老头子,但更感谢你们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用。”这,就是记者的最高勋章——我们不仅传播故事,更在故事里播下希望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正在无数个像杨家这样的羊圈里,生长出整个中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