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邮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孔令玲。今天,我想讲讲“融融”的故事。
“融融”这个名字,是我们高邮市融媒体中心的100多位同事为我的孩子起的乳名。2020年新春,疫情突袭,当时我身怀六甲,和同为融媒人的丈夫并肩逆行。这个名字承载着“人融事融媒融情更融”的寓意,而“融”这个字所蕴含的和谐共生、交融互促之意,恰是基层治理中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桐城在基层治理领域创新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高邮市菱塘回族乡,这里也有着与之相似的“老杨”调解工作室。
车子驶进菱塘回族乡,路边的建筑逐渐显露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回族风格的雕花窗棂与汉族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看着这和谐交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跟着轻快起来,期待着与“老杨”的见面。
上午八点,我准时来到菱塘回族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刚走进大厅,就听到一阵温和的话语声。推开门,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坐在桌前,面带微笑地倾听着对面小夫妻俩的倾诉。不用问,这一定就是“老杨”杨伯朝了。
此时,小夫妻俩正因回汉婚姻中的风俗差异争执不休。女方是回族,在饮食、节日习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坚持;而男方是汉族,难免会疏忽这些细节,矛盾便由此产生。杨伯朝没有打断他们,只是偶尔点点头。等小夫妻俩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婚姻就像一杯水,需要两个人一起添柴加火才能烧开。各民族的习俗就像水里的不同味道,要学会互相品尝,互相适应啊。”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正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互谅互让精神的生动体现吗?看着小夫妻俩的情绪渐渐平复,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后来的低头沉思,再到最后握手言和,我的笔尖在采访本上快速滑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原来,“有矛盾找老杨”这句口头禅的背后,是无数次这样充满温度的调解,是基层治理中“润物细无声”的智慧。
采访间隙,我和杨伯朝聊起了“老杨”调解工作室的由来。他告诉我,命名“老杨”不单纯因为他姓杨。“杨”姓是回族的主要姓氏之一,用“老杨”命名能让回民同胞觉得亲切。这让我想起刚进乡时看到的景象,回汉群众在集市上谈笑风生,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原来这样和谐融洽的画面,背后有着“老杨”的付出。
今年已经70多岁的杨伯朝时常“受邀”调解,他说自己也记不清调解过多少矛盾了,只知道只要群众需要,他就愿意跑一趟。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那份为群众办实事的执着。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最朴素的善良,也藏着基层治理最坚实的根基。
如今,杨伯朝也有了“接班人”——菱塘回族乡社会治理局局长杨祝龙。杨局长带我参观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他指着墙上的“3+N”模式流程图介绍道:“现在‘老杨’不止一个人,我们整合了各部门的力量,让群众来了之后能一站式解决问题。”
看着流程图上密密麻麻的部门名称,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老杨”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他们年龄不同、岗位不同,但初心相同——为群众化解矛盾,让邻里和睦相处。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块牌子到一套模式,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了“协同作战”。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杨”们的身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新时代创新发展,温暖在回族乡蔓延。
采访结束时,夕阳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我站在菱塘回族乡的街道上,看着回汉群众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杨”们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就像一颗颗铆钉,牢牢地钉在基层治理的岗位上,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深刻内涵。
今年母亲节,融融在幼儿园里拍摄了一条视频。老师问:“妈妈什么时候最美?”融融笑着说:“妈妈采访的时候最美!”孩子的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融融的名字里有“融”,菱塘回族乡的故事里也有“融”。一个是小家的期盼,一个是大家的守望,却在不经意间同频共振。而我,将带着融融的期待,以“老杨”精神激励自己,在未来的采访路上,不断去发现更多基层治理的智慧与力量,传递更多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