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我成为一名记者的第三个年头,我遇见了今天新闻故事的主角——郭中良。当年12月,启东举办第二届槭彩艺术节,主任让我去采访他,将这个老典型挖出新意来,还特别嘱咐我采访前找单位的姜斌老师聊一聊。
姜老师回忆,2014年3月5日,初见郭中良,郭老金句频出,整个采访都是在兴奋和震撼中进行。文末,他这样写道:10多年了,他没有场部、没有办公室、没有技术员、没有销售员,甚至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
2014年3月6日启东日报通讯《一位现代愚公的绿化情怀》,详实记录郭中良这名共产党员、退休教师,虽然身患绝症却仍要倾尽家财植树造林的故事,这也是他第一次被冠以“绿化愚公”的名号。
2015年2月4日,姜斌老师又发表了一篇《“爷孙”喜相逢》新闻故事,时隔13年,我们这才知道,郭老除了种树,还在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学生。2002年,在一次前往湖南探访红军长征路中,郭老看到好多新修的公路在移植绿化树,思路一下子打开。植树造林,既可以绿化家园、优化生态,又可以创造收益、支撑助学,一举两得。毕竟只靠退休金助学,经费有限。原来,郭老植树种林的初衷竟然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
即使那些年种树陷入困境,他宁愿卖房,也没有停止对孩子们的资助。他说,“那时候,到外地只敢点1块钱的豆芽,从不敢点一个肉菜。”连续7年,他与资助的侗族少年吴诗坡始终保持着通信和电话联系,寄语最多的就是用心念书,努力成为国家栋梁。郭老说,助学就像种树一样,都需要用爱心去浇灌。在郭爷爷的爱心浇灌下,如今的吴诗坡已经是军事科学院某研究所的研究员。
静静听完姜老师的讲述,我和伙伴们兴冲冲赶到那片火红的槭树林,让人意外的是,郭老并不愿接受我们的采访。尴尬之余,我突然看到屋里挂着一幅“梦”字,我问他挂这个梦字有什么寓意?郭老回答,你看这个字,上面是两个“木”,下面是一个“夕”,就是一个夕阳老人一直种树一直圆梦的意思。他的笑声沙沙的,语言不紧不慢,采访就这样顺利展开了。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受父亲影响,郭老女儿郭琪华先后辞去公务员,放下公司,于2020年正式接手父亲事业。人种树,树育人。为了父亲的梦想和她的责任,2020年,父女俩商量后,从经营收入中捐献出500万元的慈善资金(10年),成立“启东慈善基金中良基金”,每年计划捐赠人民币30至6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困境学生,更多孩子实现了上学梦。
郭中良说:“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能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像种下民族团结绿树,希望无限,意义深远。”
郭琪华说:“帮助孩子就像种下绿树,孩子有未来,国家更有希望。”
这是时代的传承,更是两代人的“接力棒”。
那天采访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最终,我们决定升华“槭彩艺术节”主题,确定以两代人接力植树育人,以长江大保护国策下基层党员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在爱启东平台发布《长江口,一对父女同守3800亩槭树林》一文以及同名短视频。也因为充分的准备和沉淀的真情,父女俩对我这个“小施记者”很信任。
此后,我和郭老及女儿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024年6月24日,这个侗族少年吴诗坡,他所在的陈薇院士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刚走出人民大会堂,他掏出手机,第一时间和远在启东的郭爷爷分享这个喜讯:“郭爷爷,今天我很高兴,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这一切,都是您给的。”我们完成了《启东“绿化愚公”,你资助的侗族孩子拿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隔22年,这位启东八旬老人再次来到1500公里外的……》等多篇报道。
今年五一,一向不愿打扰孩子的郭老,破天荒地给这些他资助的孩子们主动打去电话:“孩子,我想你们了!”吴诗坡、刘崇艳和陆陈杰相约,从北京、湖南等地回启东看望爷爷。原来郭老在去年年底,做了一场大手术。向来报喜不报忧的他,感觉这次病情来势汹汹,不由得对孩子们的思念愈发强烈。
采访中,吴诗坡几度落泪。采访后,吴诗坡专门找到我:“施记者,平时你要帮我多去看看爷爷,有什么要第一时间通知我。我不想留下遗憾!”说完便泣不成声。回来,我几乎是流着泪写完了《20多年来,郭中良第一次给他资助的孩子打去电话:“能来看看我吗?”》这篇稿件。
作为一名95后年轻记者,我很幸运,能在长江口这方土地上,记录、传播郭中良这样一位共产党人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从姜斌老师2014年的第一篇通讯,至今11年过去了,我们仍在持续跟踪记录。几代记者在光阴里,用笔尖的力量接力丈量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厚度。而作为记录者,我们也从郭老的这份坚守、执着、无私中汲取力量。新闻理想的轮廓,也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清晰而坚定。前路尚长,我仍愿在我的新闻故事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满怀热望,将启东好声音传至千家万户。